基层医院建立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的临床实践探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李启密
[导读] 针对骨外科病患的优化治疗在基层医院建设康复科的可行性探讨
        摘要:目的:针对骨外科病患的优化治疗在基层医院建设康复科的可行性探讨。方式:收录从2012年4月起至2017年6月入院诊治胫腓骨骨折病患资料,共300人。依据根据伤患采用的可接受的治疗方案,将伤患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和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组。两组分别称为Ⅰ组,Ⅱ组。Ⅰ组运用传统方式进行治疗,Ⅱ组采用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进行治疗。记录伤患在进行手术之前,手术结束之后以及手术后一年内的治疗数据,身体恢复数据,并对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Ⅰ组在治疗过程中,150位伤患中伤患膝关节,踝关节负重能力依据Joyner-wruhs标准进行评测,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85人,评价为良者36人,评价为尚可者15人,评价为差者14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80%。Ⅱ组150位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113人,评价为良者32人,评价为尚可者为3人,评价为差者2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96.7%。Ⅱ组伤患与Ⅰ组伤患进行对比,痊愈率高于Ⅰ组。结论: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形式,不仅对于伤患预后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临床方面,同时也适应于当前基层医院对骨外科伤患进行治疗的操作,无论是可行性,还是优越性都十分显著。
        关键词:康复科;骨折治疗;康复科治疗;临床实践
        引言:
        骨外科伤患的治疗过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复位,固定以及康复治疗。针对骨外科伤患而言,手术后期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由于目前骨外科治疗的现状,伤患对于康复治疗并未产生重视心理,导致大部分伤患在术后容易再次引发病痛。针对该情况,身为医者,应当更加注重对于伤患术后康复治疗的关注,通过在临床之上,引导伤患进行康复治疗,才能够更好保证伤患在治疗之后的生活状态。
        1、伤患资料与治疗方案
        1.1伤患资料
        收录从2012年4月起至2017年6月入院诊治胫腓骨骨折病患资料,共300人。依据根据伤患采用的可接受的治疗方案,将伤患分为传统模式治疗组和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治疗组。分别称为Ⅰ组,Ⅱ组,各组人数为150人,伤患伤处均为首次受伤,且在拍摄x光线片的基础上拥有明确诊断结果。Ⅰ组病患男性为101人,女性为49人;病患平均年龄为(51.8±12.7)岁;病患中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病患59人,交通变故引发骨折病患61人,意外受伤导致骨折病患21人,其他因素导致患病病患9人B组中病患男性98人,女性52人;病患平均年龄为(53.5±13.3)岁;依据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伤患为92人,开放性骨折伤患为58人。其中交通变故引发骨折病患79人,意外受伤导致骨折病患23人,高处坠落导致骨折病患45人,意外受伤导致骨折病患23人,依据骨折类型进行分类,闭合性骨折伤患为89人,开放性骨折伤患为61人。其他因素导致骨折病患3人。在进行分析之后,伤患资料对比未产生较大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
        一组采用传统治疗手段,在对伤患进行硬膜外麻醉之后,以伤患骨折之处作为圆心,在胫骨前端进行侧切,切口长度不易超过伤患骨折端显露距离。在尽可能不损害伤患骨膜前提下,直视伤患骨折处进行凝血块清除,以及对伤患患处软组织进行嵌插,促使伤患患处进行复位[1]。对于稳定性经过骨骨折患处,无需采用采用内固定方式。不稳定性骨折伤患则进行微量加固,例如采用螺钉植入等方式,问题严重者可采用植骨方式进行治疗。腓骨骨折伤患则根据骨折病情进行分类。对于下?以下骨折伤患采用髓内钉固定,然后对患处进行缝合,修复患处破损组织。对伤患皮肤进行逐层加固。在伤患切口处添加引流器具,同时运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1.3术后治疗
        针对胫腓骨骨折伤患,通常使用抗生素进行手术后常规治疗。进行闭合手术的伤患采用1到3日抗生素治疗,开放性手术伤患则采用3到5日抗生素治疗。对于伤患伤处的换线换药处理均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处理。伤患基础处理两组疗程相同。Ⅱ组伤患在基础治疗同时采用康复治疗诊断,在伤患入院诊治之后,对伤患展开健康情况评定,手术前进行康复指导,手术中躺位训练,手术结束后康复手段的讲解[2]。在伤患手术结束后,对伤患进行临床前提下的早起训练康复,并且指导伤患在出院后进行主动康复治疗。Ⅱ组伤患在进行手术48小时之后,开始对于膝关节,踝关节的锻炼,两周之后进行无负重地面运动,六周之后进行轻量负重训练。
        1.4病患资料
        针对此次实验伤患进行为期9-65月随机跟踪治疗,记录伤患进行手术时产生的各项数据,以及伤患术后身体痊愈状态。
        1.5统计学数据
        本次实践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得出P<0.05,此次研究具有意义。
        2、结论
        Ⅰ组伤患手术进行时间为(55±20)min,伤患出血量为(100±50)ml,住院市场为(15±4)天。Ⅱ组伤患手术进行时间为(60±15)min,伤患出血量为(95±45)ml,住院市场为(20±3)天.将伤患中伤患膝关节,踝关节负重能力依据Joyner-wruhs标准进行评测,Ⅰ组150位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85人,评价为良者36人,评价为尚可者15人,评价为差者14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80%。Ⅱ组150位伤患,肢体康复效果评价为优者113人,评价为良者32人,评价为尚可者为3人,评价为差者2人。伤患康复优良比例为96.7%。

        3、讨论
        本次数据分析结果证实,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在临床方向对于基层医院骨外科伤患的治疗可行性,在应用该模式之后,骨外科伤患治愈率得到了显著数据上的提升。该模式不仅在治疗伤患方向具有非常优秀的效果,同样也减低了伤患术后并发症以及伤患重复发病的概率。增加了伤患回归正常生活的可能性。
        骨科-康复科这一模式,并不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同时也是普及国人医学健康认知的有效工具。无论是对于小家,还是对于大国,都有着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在基层医院进行骨科-康复科治疗单元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原志红. 髓内钉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效果比较[J]. 中国实用医刊, 2020, 47(02):74-77.
        [2]张伟, 何清湖, 雷晓明. 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的模式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0(2):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