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310000
摘要:搞好小型水利管理工作时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搭建和谐社会及保障粮食安全等发挥着巨大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做具体论述。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引言
近年来,对于小型水利建设管理制度改革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有关部门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例如,2011年正式出台的以农村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加快水利改革的一号文件,重点强调了产业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2013、2014、2016年水利部和财政部等相继出台指导水利深化改革的意见、农村水利条例等文件。近年来,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承担了小型水利工程的事权,在积极推进改革的同时加大对工程建设的投入,通过对小型水利管护经费的补助形成了紧抓改革和建设的局面。为积极响应水利部关于小型水利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有关文件,逐渐完善了水利工程基层服务体系,对于小型水利管理和建设的规范化指导具有重要作用。
1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尤其是处于农村水利灌排体系末稍的小型水利工程,在管理使用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建设标准较低。一些水利工程蓄水、提水能力不足,灌溉保证率不高,难以适应现代高效农业需求。二是管护责任不明确。部分工程分布面广、管理经费短缺,有人建、无人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一些沟、渠、河道淤积堵塞,甚至损毁报废,效益衰减。三是资源浪费严重。县乡(镇)沟、渠两侧的岸坡,相当一部分被一些群众私搭乱建、侵占耕种,一些小型水利设施设备被个别人拿做私用或是闲置荒废,既造成资源浪费,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因此,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小型水利管理形势严峻。对于小型水利的发展各级政府均高度重视,为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效益各地区都构建了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自然资源和水利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当前,小型水利建设管理模式仍以政府为主导,管理方法和制度上还有所欠缺,较其它地区相比民间组织参与维修养护的力量不足、管理能力薄弱,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是小型水利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从投入机制的角度分析,市场与政府、受益农户与政府之间存在管理处理不科学和投入责任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从建设管理的角度,政府部门为项目实施和投资的主体,在工程立项、建设和验收过程中受益农户参与监督、决策较少,责任权利不清晰;从运行管理的角度,小型水利管护主体不明确且产权改革不够深入,政府筹资为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无法落实管护责任,难以保证工程效益的发挥。
3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
3.1出台政策落实管护主体
与改革产权制度相配套,要着眼长远,明确了按照“产权有归属,管理有载体,运行有机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和管护责任,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财政视情况对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在确保工程安全和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可自行管理,也可采取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经营管理主体,签订管护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保障工程运行。跨村重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可由乡(镇)人民政府分类打捆招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工程调度和安全运行由原管理主体负责。财政按小型水利工程性质,视情况对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
3.2把提升管理单位自身管理能力作为关键环节
作为管理部门要立足实际,大胆探索、创新实践,积极做好河堤、圩堤、水面等水土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资,不断拓宽水管单位增收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开展综合经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同时要注重提高管护人员素质,不断强化基层能力建设。通过组织培训、编制教材等方式提高管护人员素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规划化和专业化。
3.3全面弥补水库工程短板
进一步摸清小型水库现状,对不符合条件的按照要求实行降等报废。定期开展水库安全鉴定,在省级层面建立病险水库动态管理制度,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列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出险一座,加固一座,以保证水库运行的长治久安。加强高标准建设,结合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一并解决出险水库的管理设施、观测设施缺乏问题;建立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专门解决其余未出险水库管理用房、安全监测设施、防汛道路等缺失问题。
3.4严格监督考核
制定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考核办法,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运行管护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与拨付的管护经费及年度投资计划挂钩。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公司健全管护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经常性的自查、检查制度,采取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实行考核,并邀请受益群众代表参加,考核结果与水管员工资挂钩。
3.5多样化经营机制改革
小型水利的建后管护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为指导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各地区积极探索形成了适合当地的管护模式。关于投入机制,有些地区出现了抵押借贷融资机制和小型水利设施流转交易的模式;关于建设管理,有的乡镇形成了能够显著提升工程质量的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对于建后管护,从多个方面综合提升了对项目管理水平,有效解决了设施老化失修、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保证水利工程效益奠定了基础。
3.6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善水雨情自动监测设施,提升视频监控和安全监测系统,逐步探索“小水库无人值守”管理机制。二是加强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建设“水库巡查APP系统”,通过GPS功能,实时自动记录每个管护人员的工作轨迹,管护人员及时将发现隐患拍照上传系统,相关责任单位通过系统及时对隐患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可追溯管理、痕迹化管理和动态化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为制定系统完善的小型水利管理体制,需要对有关试点经验不断的总结和探索,推广应用好的经验。同时,还要营造氛围以及加强宣传,将受益者与工程管理联系起来提高群众参与小型水利的积极性。通过不断总结其它地区和自身工程经验,积极探索体制改革新途径,抓住标准化管理的机会加快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曾庆祝,夏虎成,石文静.关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河湖长制深度融合的调查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9,19(11):28-31.
[2]徐升慧.关于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19):116.
[3]张伟.青海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J].中国水利,2019(8):32-34.
[4]汪文萍,冯思佳.湖南省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9(5):115-116,121.
[5]张冲.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地下水,2018(01):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