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保护性约束护理在神经外科躁动病人管理中的作用。方法:1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约束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质量评分、约束错误(方式选择、体位、松紧度)、约束相关并发症、意外拔管、倒床、输液外渗不良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约束护理模式选择错误、约束紧绷部位和程度的发生率显著降低;约束相关并发症、意外拔管、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病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家属)倒床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管理,可减少约束相关并发症及其他不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巡视记录的填写质量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护理;神经外科;躁动患者管理;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1月—2018年11月入院接受诊治的神经外科重症颅脑损伤躁动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均经CT或MRI等影响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出血、颅骨骨折等脑损伤;格拉斯昏迷评分(GCS)为5~12分;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躁动症状,且躁动分级达Ⅱ级以上;患者自身或家属知晓该研究内容,且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虽出现躁动症状,但经对症处理短期内(4h)消除者;合并胸腔等脏器严重损伤者;存在其他全身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有精神病史者。采用随机抽签方式将入选者进行分组:对照组80例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26~70岁,平均(48.55±6.17)岁;观察组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70岁,平均(48.38±6.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项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约束护理管理。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整洁的病房环境;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依据分级护理要求按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病情,对出现躁动的患者进行及时处理;做好住院患者防跌倒/坠床及压疮等安全防护工作,必要时使用床档、床刹;常用物品放置于易取位置,禁止病房内出现有尖锐棱角的物品,诸如水果刀、剪刀等尖锐物品坚决不能出现在病房。
1.2.2观察组
患者在接受常规约束护理管理的基础上接受保护性约束护理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设立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专门小组
该小组组成人员为5名经验丰富的脑外科护士(包括护士长1名)、2名专家护士、2名外科护士,1名脑外科医生(辅助),其中护士长为小组组长。在建立之初,医院或科室需对小组成员们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护理知识、心理学理论等。
(2)制定针对化护理方案
每名患者因性格特点、成长环境、身体素质等而出现不同程度躁动,并具有不同杀伤力,因而需对其进行针对性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方法,以确保护理效果有效实现。同时在制定过程中还可借助以往不良事件报告,分析讨论其中不足及优点,并经择取、优化后融于对应护理方案中。一般来说,方案内容大致有约束时间、约束方式、躁动级别等。
(3)开展不同层级护理
保护性约束临床护理前期,在躁动级别基础上,依据对应护理方案开展层级护理。若躁动级别为Ⅰ级,则不予约束;若躁动级别为Ⅱ级,则仅以约束带约束四肢;若躁动级别为Ⅲ级,则要以约束带加床单约束四肢及胸部;若躁动级别为Ⅳ级,则需联合应用手套、床单及约束带,且要考虑患者身体体能与技能,并据此作出调整。
(4)质控要求
要求每名参与颅脑损伤躁动患者护理的护理人员,能够明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确保其熟练掌握相关约束护理操作技能。每周对临床路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做好督导及考核工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完善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内容。
(5)护性约束护理方案的实施
责任护士对观察组躁动患者完全依照保护性约束方案的流程及技能进行护理;科室成立保护性约束护理质控小组,每周定期对护理方案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护士长每个月召开一次会议,依据PDCA循环原理对既定方案进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方案的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1)调查两组镇静躁度,并计算对应评分。(2)调查两组不良事件与护理满意例数,进而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镇静燥度评分用t检验,以描述,为计量资料。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采用χ2检验,为计数资料(%、n),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约束错误发生情况及巡视记录单填写质量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约束护理方式选择、位置选择及约束松紧程度选择错误发生率显著下降,巡视记录单填写质量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约束错误发生情况及巡视记录单填写质量评分对比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患者易合并躁动表现,给患者就诊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为保证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其护理模式进行相应改进,并结合患者实际需要,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就诊安全性。
躁动出现后,颅脑损伤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升高、意识不清、颅血加重等严重状况,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更会发生坠床、拔管、骨折、损伤皮肤、伤及医护人员等不良事件,这既使治疗难度大幅度增加,还会令后续治疗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因此需对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以避免伤害事件,提升治疗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在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就诊满意度、减少护理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苏秀芬.对颅脑损伤躁动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1):92-93.
[2]藏琳琳.集束化护理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躁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6(13):2469-2470.
[3]李艳芬.保护性约束临床路径护理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3(6):76-78.
[4]刘建荣,王妮,唐小璐,等.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后躁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4):63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