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环境分子诊断(广东)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摘要:环境监测工作在我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对环境进行监测以预防灾害,到如今的环境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无不体现了对于环境管理的重视。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环境监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滞后现象,对环境保护造成了影响。因此,对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成为当前环境监测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引言
环境监测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正视其中的行业乱象,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提升人员素养,发展先进技术等举措,实现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提升,从而为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帮助。
1、环境监测的概述
所谓环境监测,指的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督和检测。其主要通过对能体现环境质量的常规指标进行测量,从而掌握当前的环境污染情况,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的对象主要集中于污染成分、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这几大方面,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主要可分为物理污染监测、生物监测、土壤监测、水质监测和空气监测等。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指的是对各类环境要素的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态势进行监测,并评估相关措施的执行效果,判断环境标准落实情况,并集中整合质量监测数据,从而判定特定范围内环境污染综合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2.1采样质量偏低
样本的采集工作对环境监测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采样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采样人员安排、设备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采样难度偏大,且所采集到的样本也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一些样本的采样时间仅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得出的最终结果也仅能代表某个时间点的情况,不具备普遍参考性。
2.2管理水平与技术要求的协调程度不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除传统的水文、大气或声环境方面的监测外,还引申至生态环境范围内的监测工作,如土壤或生物领域等。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必然需要新的管理理念来予以监督,但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也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当代的新兴技术管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这类监测工作,仍需要管理模式的改革,才能对质量方面起到监督作用。
2.3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新形势下,我国已经设立了多级环境监测机构,在一定的基础上展开相应工作。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内容极为单一、滞后、传统、不合理。从检测者方面来看,不论是检测者本身的整体管理意识还是自主监督意识都相对较为薄弱,直接影响了监测成效与质量;从管理体制方面来进行分析可发现,管理措施相对滞后,并且缺乏合理性,对环境监测质量与效率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在具体工作时监测人员未能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来记录各项数据,且习惯于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致使工作效率较低,最终数据准确性极差。另外,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内部各个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导致数据信息传递不及时,对相应工作的顺利实施造成阻碍。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3.1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检测技术
首先,就要提升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且对监测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使其一直能够紧跟当前的环境监测要求。加强人员专业性的建设,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更多的环境监测专业人才,保障环境监测人员的数量。
可以对已经工作的环境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从而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程度。其次,还需要对监测技术进行及时的更新,根据环境发展要求来实现对技术的调整,使其尽可能满足当前的监测需求。监测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对可能产生的污染进行提前分析,并开发相应的监测技术,使环境监测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环境的保护提供帮助。
3.2做好现场采样的监督工作
首先,应当结合现场调查情况以及相关资料,合理确定采样点位、采样周期以及采样频次,确保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工业污染源来说,必须结合现行相关标准,将其划分为重点污染源、次重点污染源和普通污染源三个等级,并根据污染程度划分采样频次,一般来说,污染程度越高,对应的采样频次也应当越高。其次,应加强对采样设备、样品盛放器皿以及保存环境的控制。对于大规模监测任务来说,监测单位必须安排专业素质较高的采样人员,以免在采样过程中出现疏漏。
3.3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
首先,环境监测机构应结合国家标准要求优化现有的内部制度,使其与各项工作完全吻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可增设“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每一工作细节,并指定相应的负责人,使员工以更为端正的态度实施工作细则,同时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另外,环境监测部分应落实“奖惩制度”。若是某一员工破坏制度体系,则必须进行严惩;若是某一员工态度端正取得一定成就,则应给予适当奖励。在压力与动力的共同驱使下,最大程度上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杜绝负面现象的发生。
3.4提高环境监测技术和优化设备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消除这些差异就必须要提高环境监测技术,要通过对高新技术测量仪器的不断研发和普及,让技术设备落后的地区也同样能够引进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从而降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上的差异。这就需要国家不断研究和开发、引入出新的技术来保证监测仪器的研发和推广。此外,为了保证采用新技术的仪器能够更好的投入使用,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针对环境监测仪器进入市场的准入制度。要通过技术鉴定等手段来保证仪器测量出的数据的规范性。
3.5对监测数据实现标准化要求
在这一客观条件的要求下,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极其重要,故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相关数值标准应不断更新,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和收集,以确保标准数值的合理性。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其目标应主要面向水资源、空气及废弃物等环境的主体元素上,构建完整的监测数据库以备调查,并以准确的数值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支持。
结束语
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应基于技术与设备的条件,在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设更具有专业素养的团队,从多个方面促进整体专业性的进步,才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而专业性更强的技术与设备,能够与优化后的人才团队相得益彰,制度的规范又从另一角度上对工作的内容加以强调,故要想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的工作水平,这些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又是科学分析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自身,处理好内、外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才能为环境监测质量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志军.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24):130-131.
[2]韩健.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28-29.
[3]欧天养.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08):158+160.
[4]田东红.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策略探究[J].区域治理,2019(30):80-82.
[5]马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绿色科技,2019(10):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