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姚小芹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湖南省平江县新城学校 姚小芹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环节,在学生的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学生思维培养的萌芽期,更是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关键期.但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策略,以供教学反思。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策略;小学教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在本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指应用题。而数学应用题本身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整个过程。相较之下,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其重视程度也远不及其他阶段。但事实上,小学阶段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是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极具研究价值。因此,针对此问题的探索势在必行。
        1.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片面地看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致使一部分学生死学知识而不知其所用。比如,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依然沿用往日的题海战术,只一味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题、如何取得高分,而忽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结果就是,一部分学生只懂得课本、试卷上的加减乘除,而不知其具体含义,无力应对实际生活中问题。但事实上,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不应该被人们忽视。相反,我们应该汲取先前出现过的教学教训,总结出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形。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以线索为导向的问题解决意识,加深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真正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
        2.针对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探究
        2.1 生活情景导入策略
        数学是逻辑的科学、思维的科学,更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科学。正是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直接引出数学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甚至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无法接受抽象概念而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很显然,这种现象在实际教学中是应该避免的。与之相对应,我们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出发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学习。比如在讲解小学数学中分数的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水果的例子:妈妈在商店买了一袋水果,其中有3个苹果,7个梨,问同学们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梨和苹果在全部水果中的占比,然后再问梨和苹果在全部水果中的占比谁的大,自然而然就引出了分数比较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乐意参与到老师的这个教学过程中,乐意发挥自己作为主体的积极作用,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2.2 数形结合策略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并未完全形成,缺乏事物与数量的联想能力。对于很多“问题解决题型”中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在脑中形成具体的意象。也就是说,小学生在面临这些问题时,脑中只有一些没有意义的数字而对于这些数字背后的意义并不了解,自然也就无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采取手段—数形结合策略,帮助同学们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数形结合策略正是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具体、形象的图形结合起来,能够帮助同学们认识数学问题的本质,正确理解问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涉及到抽象问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数形结合策略去授课,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帮助同学们尽快的解决问题。比如:小明用自己零花钱的一半多一元去买笔,他还剩下5元钱,问小明一共有多少零花钱。在未学设未知数求解之前,我们会用常规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但这样的计算既繁琐又复杂,也不容易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策略,用线段的几个部分分别表示小明零花钱的去向,这样一来,就可以很轻松地求出小明的零花钱。
        2.3“因材施教”战略
        每一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特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策略,相反应该采取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在对学生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策略加以引导。比如,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同学,老师应该予以关注,循循善诱,在教授学习内容的同时帮助其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老师应该予以鼓励,开阔思路,稳住学生的学习劲头。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不仅是新课程标准对于老师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3.结语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教师仍沿袭老旧策略,对于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教育不能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教师应当积极采取生活情景导入策略、数形结合策略以及“因材施教”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直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 2012(3):161-162.
[2]杨春林.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1, 000(012):29-29.
[3]刘健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9):205-206.
[4]吴泽兰.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34):92-92.
[5]高艳秋.疑问式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为例[J].好家长, 2017(50):180-1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