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李雪桃
[导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湖南省新化县上渡街道铁牛小学  李雪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毫不夸张地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为,小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分三步走:
        一、低年级重在唤醒习惯养成意识
        孩子刚跨入小学的大门,他们满怀欣喜和豪情地迈进学校,首先面临的是许多不同入学前的主导活动是做游戏,入学后主导活动是学习。儿童入学后的学习是按外部一定要求或成人的指令而进行的活动,是由外部动机而引起的活动。学习有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在学习过程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一定的能力,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等,有一定的约束性,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儿童要加以引导,采取多种方法,唤醒儿童的习惯养成意识。
        1、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作业、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比如开学的入学教育,就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太小,只有抓住这第一次,才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当集体都具有这种约束力的时候,个体在其中就具有了一种从众心理,当他不自觉地想动的时候,由于受到集体的影响,他就会克制自己,跟随大家的习惯。第一次做作业是这样,其他讲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社会起码的公德等习惯都是这样。
        2、从大处着眼,从“小”训练。儿童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多方面的,应按照小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特点,目标分解,小步前进.一是从低年级开始训练。儿童进入小学时,对于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做还一无所知,这是对儿童引导和训练的最佳期。二是从小事、小的方面开始训练。根据低年级儿童善于观察和模仿,可型性大,行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境性、不稳定性,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结合《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生活实际入手,提出具体的训练目标。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点滴抓起,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教育的机会。
        3、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对于有些行为习惯,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或者还没能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觉的应该这样做并乐意这样做。(1)、事例启迪。即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方法,逐步明确良好习惯与自身、良好习惯与家庭、良好习惯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受到基本的养成教育知识。(2)、情感体验。教师营造情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和场面,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认识,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3)、强化。主要是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4)、说理。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5)、训练.训练是行为实践的基础,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意识的转化。
        4、常抓不懈,练好好习惯。如从要求学生的站姿与坐姿开始,课堂上,要求学生坐端正,懂规矩,守纪律.学习上要求有了困难不要忙于发问,而是先自己认真想一想;想了以后还不懂,就去查阅工具书;还不懂,再去问老师。这样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成绩,还养成了勤思考的习惯。在工作台上要求学生做事有条理,从书包怎么放,作业怎样交,预备铃响后干什么等一一加以规范训练;在生活上要求养成讲究整洁卫生的习惯,要求扫地要先洒水,扫地后要把课桌凳摆放整齐,清洁工具要放回原处。


在各种习惯之中,小学低年级的养成教育重点应放在生活习惯和一般的学习习惯上;在道德行为习惯方面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文明礼貌上,即做到对老师、对父母、对同学要有礼貌,见面主动问好,上学放学应主动向父母打招呼等。
        二、中年级重在调适学生行为偏差
        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依靠外力的作用,并非出自自己内心的自觉需要。这就表现出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在行为上极易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必须加以调适,从而巩固低年级的习惯养成成果,并使学生的行为习惯由自发走向自觉和自动,内化为自己的良好习惯。
        1、正确对待行为偏差。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社会环境不良,学校教育偏差,造成学生出现行为偏差,这是正常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细致地正面教育学生,用爱心和宽容心,真诚适时地加以引导,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2、耐心引导,善抓反复。要调适学生的不良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疑惧,为进一步教育提供互相信任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行为偏差要真诚相待,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良习惯会给自己及他人或事物带来什么后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同时教师要多给学生实践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调适的时间。第三是抓好反复,循序渐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一般调适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又需要时间,还具有反复性。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细致引导学生,重视过程检查督导,采用定时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从而促进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3、知行结合,严格规范。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知行结合的结果,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纠正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应向学生讲明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的道理,在此基础上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经过不断地、反复地、严格规范地进行行为训练,才能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惯。
        4、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调适行为偏差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加以扬长避短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花的时间较多,学生不同,调适的方式也不同。可采取正面激励的方法,弱化儿童的问题行为,从而消除不良习惯。
        三、高年级重在引领学生走向自动
        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接受了低、中年级的培养教育,初步建立了一些外显的动力定型,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还不够稳定,这时必须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引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由自觉状态走向自主、自动,把外显的道理定型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从而引领学生步入“自由王国”。内引外联,在遇到类似情境时,能自己作出判断和反应,从而达到习惯养成的更高境界,使习惯走向稳固化。
        1、价值导向。要引导学生的良好习惯迈向更高层次,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一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促进儿童自主意识和自主人格的形成。
         2、实践锻炼。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联系、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比如通过正义的行为,我们变得正义;通过节制的行为,我们变得节制;通过勤俭的行为,我们变得勤俭;通过勇敢的行为,我们变得勇敢等。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从不同渠道、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开辟时间锻炼的场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的机会,锤炼了道德行为,促进了良好习惯的稳固化。
        3、激励创造。主要是鼓励学生在遵守常规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养成一些富有个性的习惯.切忌不要把学生管得太死,限制学生的发展。
        4、行为指导。在具体的行动中,遇到某些具体的问题和情景,教师要进行指导辨析,分析该怎么做,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