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课堂气氛的营造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伏昱年
[导读] 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特别是新课程下的课堂,课堂气氛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

玉溪市江川区第一中学  伏昱年

        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特别是新课程下的课堂,课堂气氛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生物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从一上课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其实质,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即课堂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关系。按木桶定理,整个班级气氛的掌握往往不是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得多么威严肃穆,而是由个别学生的不起眼的“小动作”引起的。通常情况下,不少教师见到有个别学生做“小动作”,往往怒气冲冲,心情不能平静,从而影响了讲课的效果,与此同时,杀鸡吓猴,以求得整个课堂暂时的安定。但是不可否认,这样我们的课堂就会走向两个极端:绝对的安静和绝对的活跃。这两个极端很显然是不可取的,事物的变化总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到底发展到什么样,还要看整个班级到底形成什么学风。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进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常用的方法一般是比较法:
        (一)学习内容的比较
        新课改加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远比直接传授学生知识效果要好的多,而比较法是生物这门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分为一下几类
        1、类比法。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细胞分裂按时间顺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细胞分裂由一个变两个的历程。
        4、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新陈代谢几个主要内容的比较等。
        (二)认知方式的比较
        认知的方式决定于认知的习惯。
        1、纠正学生不先预习不听课、不先复习不做作业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可使学生对新课有了大概了解,哪些难懂的地方需要在课堂上问老师也心中有数,这既提高了学生听课的效率,也提高了教师授课的针对性。


课后及时复习不仅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强化记忆,也有利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
        2、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自学习惯。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理论、学说和定律,生物学现象,动植物和微生物名称、名词,生物学著作和生物学家等知识,由于在教材中没有做详细的注解,学生在自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疑惑不解的名词术语,那么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查阅工具书。
        根据学生自然习惯的养成情况,可以对症下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类比、对比、寡众比等方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当听到学生的抱怨时,应该知道学生抱怨的原因,而不是威胁他甚至强迫他,应该看到,学生的性格发展决定于教师的行为方式,由于每个教师的行为的差异,以及学生自身理解的不同,从而可以了解学生的群体的发展方式。例如一个班的气氛如同一盘散沙,就需要做一些提高凝聚力之类的工作,同时检讨自己先入为主的错误。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获得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兴趣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学习内容所产生的好奇倾向。可是,大凡兴趣,按时间论,一般都分为长期的兴趣和短期的兴趣。如果把长期的兴趣和短期的兴趣放在一节课这个模子里,那么“长期的兴趣”应该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耐心听教师讲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短期的兴趣”是否有时间分出精神与别的同学聊天。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学生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维持长期的兴趣十分困难,相对而言,一些看似小打小闹的短期兴趣却是持久不断。在课堂中,如果不给学生以压力,由着他们的性格来,极可能会把课堂搞乱的,似乎失去了课堂教书育人的功能。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听课中常常走神、一看到书就想瞌睡、很讨厌学习甚至个别同学的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有意忽视课堂纪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兴趣或者如何让学生获得兴趣呢?一般认为,兴趣的产生有三个方面:模仿,遗传和正强化。其中,遗传是无法改变的,而它仅占一小部分。模仿是产生兴趣的来源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学习内容表面,依赖于学习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新颖性和有趣性。在兴趣生成这一阶段,学生以关注和冲动等下意识的动力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关注和冲动,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其根源在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目的、价值需求有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产生了愉悦的心理体验。
        产生兴趣的正强化又有两种,一种是外部强化,一种是内部强化。贝多芬的父亲一心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音乐神童,因此,对小贝多芬管教十分苛求。从四岁起,要贝多芬在羽管键琴上练习,经常是一练几个小时,几年过后,终于弹得一手好琴。外部强化,还包括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由于外界对行为的主体施行奖励,使其行为而获得精神或物质的奖赏。内部强化来自其本身,就是在一个行为发生之后,行为施行者本身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根据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特点,尽量将教学设计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保证。
        总之,营造课堂气氛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培养积极健康的学生心理,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理解、消化化学知识,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有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林祖荣.与植物激素相关实验.试题的例析[J].高考,2010(11).
[3]张虎林.略谈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气氛调节和营造[J]. 新课程教师,201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