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搞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康妍娇
[导读] 所谓“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应该树立强烈的“语文核心素养”观念,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努力克服农村学生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语文的生成规律。

湖南省新化县温塘镇中心学校  康妍娇
    
【摘 要】所谓“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农村初中教学中应该树立强烈的“语文核心素养”观念,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努力克服农村学生存在的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语文的生成规律。重视课内外阅读,建立阅读机制;善于做摘抄和笔记,重视知识积累;凸显语文本位,落实写作基本能力训练。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策略
        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有相应素养的人才跟进,国民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当代教育界面对的课题。因此,在新一轮的教改进程中,国家对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对核心素养的梳理非常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理解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核心素养是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有效保障。
        基于这样的认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一个人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语言生动,感染力强,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
        二、农村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限,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这是不争的现实。比如我校是一所离新化县城比较远的乡镇中心学校,相对于其他学校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调查发现,我发现我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书写差。我们通过调查学生的语文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家庭作业本和课堂笔记本,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字迹潦草难辨,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特别是家庭作业和课堂笔记又是涂,又是圈,很不整洁。真正把字写得美观工整的寥寥无几,更为糟糕的是,书写差的同学对写字不当一回事,没有引起重视,觉得字写得好坏无所谓。
      其次,错别字多。我们看到一些学生的作文,没有错别字的几乎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每篇都有5个以上的错别字。不仅是写作文,就连写计划、写总结、写假条、办黑板报,甚至写检讨,都要写错别字,可以说错别字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一次一位学生在宣传栏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把“事”字写成“示”,如此一个大错别字,给他指出,他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错在哪里。
      第三,语文知识面狭窄。


现在的农村中学生读得少,不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诗文外,其他的便背不了几篇;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几位文学大师外,其他文化名人和名著一概不知,以致于说话写文章常常闹笑话。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看过“四大名著”。语文知识的贫乏苍白,又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二者常常是恶性循环。
      第四,口头表达能力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中学生在表达交流方面普遍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羞怯,胆子小,不敢说话;第二个问题是立意不明确,内容单薄,材料不具体;第三个问题是思路混乱,结构不完整;第四个问题是语言贫乏,粗俗,口头禅比较多,方言比较普遍。
        第五,作文能力比较弱。最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选材不得当,内容空洞。很多学生不能运用记叙、说明、议论等方法,写出比较通顺的文章;有些学生有亲身感受,却就是扣不住中心、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层次,不是过于简略,就是废话连篇。
        三、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
      我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我校作为一所农村初中学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重视课内外阅读,建立阅读机制。我们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是编者精心选编,大多文质兼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细心品味,化人为己。在阅读过程老师要指导学生:切忌泛泛而读,要抓住一点,深入开去。譬如读《荷塘月色》,就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的妙处;读《林黛玉进贾府》,就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如此长期坚持,学生必然收益颇丰。要重视课外个性化阅读。《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与倾向。在日常的阅读指导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给他们推荐一些比较经典而又文质兼美的书籍。应逐步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建立阅读机制,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
        其次,善于做摘抄和笔记,重视知识积累。积累是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能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没有一定层次的语文积累,语文教育目标实现犹如镜花水月。学生语文积累是围绕着一定任务、采取一定方法进行的实践活动。良好的积累学习方法既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也是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在方法上:主要会摘抄,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养成学生勤摘抄的习惯,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果;会做读书笔记,如养成做词语笔记、摘录式笔记,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再次,凸显语文本位,落实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写作是综合能力的展现,最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技能,而最为有效、最可操作的方法就是读写结合。譬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亲的手》;可与名著阅读结合写人物小传,如写《林冲小传》;与背诵篇目结合写回信,如《公输班不义》、《写给欧阳修的信》。在初中写作教学力求源于家庭、社会,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能解释生活的现象。
        当然,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我们应该树立强烈的“语文核心素养”观念,并落实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发现语文的生成规律,体验和理解优秀文学作品,从而有效促进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有力地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吴陆风.浅谈提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两种方式[J].课外语文,2018,25.
[2]郭开朗.培养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新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