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 构建读写一体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卢晓珊
[导读] 我们常常在教育教学中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却仍未能够进行随心所欲的甚至是字顺文从的 会话或书面表达。

广州市增城区碧桂园学校  卢晓珊 511300

我们常常在教育教学中被这样一个问题困扰:学生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却仍未能够进行随心所欲的甚至是字顺文从的 会话或书面表达。追根究底,主要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高所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新课标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聚焦语用,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关注语用,在阅读教学中习得写法
        潜心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的刘仁增老师曾经讲过:“语文教学不是语法教学,不是语形教学,也不是语义教学,而是语用教学。”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因为只有“运用”,才能使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和其他课程中的阅读真正区别开来,也只有不断“运用”,才能使学生逐渐成为熟练、妥帖、合理甚至有创意地“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或作文”的人。
        在教学老舍先生《猫》的时候,我让学生阅读周而复、夏丏尊写猫的两个语段,学生发现,尽管写法不同,内容不同,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一样。那么老舍先生的《猫》是否如此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让学生又开始阅读课文。由于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很快找到了诸如“很乖”“蹭”“抓痒”“小梅花”“呀”“啊”等字眼,以及“多么尽职”“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等词句,透过字里行间,同学们体从中读出了人爱猫、猫亲人、人更爱猫的情感发展脉络,体会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爱猫之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品词析句,不仅让学生沉浸在文本情境中反复品读、体味,并为之动心,还是指向语言表达技巧的认识与欣赏,有助于学生体味到如此拟人、比喻、语气词、甚至贬词褒用的表达妙处,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走着遣词造句的功力,促进了学生得意、得言、得法。至此,同学们已经明白了这篇文章是用生活的例子来说明猫的某一方面性格特点,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练笔:“请同学们用一个事例写某种动物的一个性格特点”。让学生紧紧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展开练笔。这样,学生的练笔目的性强了,方向性明确了,质量也提升了。
        聚焦语言运用,让每一课的教学都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写作期待和明确的阅读写作心向,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意义。
        二、重视语用,在实践运用中领会写法
        说明性文章是教材或者能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往往囿于课文内容本身、围绕课文内容兜圈子,这样很容易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因此,遴选、确定说明文的教学核心内容尤为关键。



        例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类文章,说明方法是必教的内容,很多老师在教学时也能够让学生进行揣摩、品评。另外,文中的第四段是重点段,这段话介绍了恐龙飞向蓝天的四个阶段,即:始祖阶段、繁衍阶段、渐变阶段、飞翔阶段,不少老师在教这段时只是进行知识的传输和理解,在我看来,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叙述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因此,我主要引领学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由于考虑到学生从这么长的一大段话中理出恐龙演化的四个阶段,难度很大。于是我选了与文字内容相吻合的四张图片,学生借助这几张图片,理清层次、捕捉信息、练习概括。在此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安排了富有情趣的“给动画配音”,这个概括性说话练习,让学生引用课文中的语言把演化过程说得略为具体、生动些,同学们既有引用课文中的语言、又适当地改变课文的语言,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促进了文本语言向生活语言的移植、转换和重组,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提升。
        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学习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三、聚焦语用,在朗读体验中感悟写法
        情感浓郁的文章自然少不了深情朗读,但有感情的朗读不是装腔作势,而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情感的理解和基础之上。没有语言感悟支撑的朗读,是没有力量的。
        例如,《画杨桃》一文中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内容几乎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不像!”“像五角星!”,“不……像。”“像……五……五角星。”主要区别就是标点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标点符号,展开对比阅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并借助“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这个文句,让学生体验课文中同学们态度变化的原因。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阅读,体会到同学们从肯定、坚信到犹豫、矛盾的心情变化,不同标点符号在语境中的丰富内涵和表达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了语言理解的铺垫,有了内心情感的积淀,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读出了语言文字特有的表现力。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当同学们坐在“我”的位置上看到的杨桃是五角星时,心里在想什么呢?”进一步体会同学们心中犹豫,想说实情又不好意思说等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这样的读写学习过程中,通过省略号细腻刻画人物态度变化的表现形式也就给了学生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标点虽小,乾坤却大。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标点符号的表面差异,延伸到前后文语句的探究,通过朗读体验进而体会到标点符号背后所隐藏的丰富信息和人物内心。
        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和写智慧地结合,让阅读为写作提供源头活水,用文本的语言形式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不错,课文是例子,而且还是非常好的范例,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课文这个范例作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方法,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