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未达标高中化学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郭传曙
[导读] 在新高考背景下,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鸿图中学  郭传曙 366100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对于未达标高中实施“分层走班教学”更是全新挑战.未达标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特别是化学学科,因为学生的化学基础弱,选化学学科的学生较少,甚至不到一个教学班,在学生自由选课的情况下,一线的化学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对于每一个化学老师来说值得审思和探究,基于本校的分层教学实践,分析分层走班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化学;分层走班;教学评价
        在新高考背景下,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对于未达标高中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更是全新挑战。学生有效的进行选课,必须具备一定生涯规划能力,生涯规划教育也就成为高中阶段学习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涯规划的指导尤为重要。高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尤其是在化学学科选较少的实际情况下,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如何进行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和选课走班教学的创新进行新的思考。
        一、教师参与的生涯发展培训,课堂上融入生涯规划指导的思考
        目前大多数教师对生涯规划教育认知缺乏,不具备专业知识,也就不能主动参与生涯规划的指导。因此,要加大对全体教师相关生涯教育能力的培训,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要增加生涯教育的内容, 使每位教师成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的合格导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能力按要求适时地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
        未达标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从初中的学习过渡到高中的学习,在学科的数量上和学科的学习难度上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化学学科,学生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差,加上缺乏自我认识、规划未来和生涯规划的能力,因此选化学学科的学生特别少,甚至只能形成一个小的教学班。当务之急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高一年的教师,在高中起始阶段就要根据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统筹规划,将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分阶段清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各学科教材内容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充分挖掘生涯教育素材,真正让学科的教育教学与生涯规划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认识化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兴趣,对于每一个化学老师来说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基于本校的选课走班教学实践,分析分析选课走班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选课走班教学存在困难的思考
        1.选课走班教学课堂教学难度加大,课后难跟踪。
        走班制因其流动、差异、动态特点为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风格、智能结构、学习态度、自主性、性格、气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别,来自不同行政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同,加上行政班的管理模式的差异,势必给教学班的管理带来不少压力,无形中增大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流动的走班制教学,只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才能有较多的接触交流时间,课后,学生回到行政班,科任教师较难跟踪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
        2.选课走班中教学班和行政班设置的破解。
        新高考改革一年多走班教学的实际现状,不同的学科学生的选课差异较大,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走班,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选课人数多的学科,采用保留行政班进行教学,对于少数个别学生,比如艺术班的学生,可以进行排课对冲的方式进行,对于学生选课较少的学科,如化学学科等,只能采用教学班为主的走班教学。



        3.如何科学、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价
        走班教学的教学评价存在两个突出的难题:其一,每位学生所选的组合不同,每位学生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张个人的课程表,每天要跑多个的教学班,即便选择相同的课程,但是课程的难度也可能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走不同的教学班,该如何展开对学生的评价;其二,教师担任不同班级的教学任务和德育任务,或学考教学或选考教学,或是行政班班主任、教学班班主任、成长导师等,班级之间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量与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习上发挥怎么样的作用这些内隐性的方面该如何评价。
        三、高中化学教师选课走班教学的思考
        1.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减轻教学负担。
        充分考虑学业水平考试的学生和高考选择化学科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功能定位。优先考虑学业水平考试需求,在走班教学时,才进行提高性教学,解决把化学科选作高考科目的同学“吃不饱”的问题呢,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编制课时学案,重点知识以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按照教学顺序编写,再配上典例和当堂训练,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预先把学案发给学生,由其自主完成。如《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时,在学案引领下,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梳理所学知识,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对知识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加强,同时也增强了学习自信心。
其次,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铁化合物和亚铁化合物相互转化”的探究教学中,探究Fe2+ 的还原性以及Fe3+的氧化性及其相互转化的条件,可引导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展开讨论:①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现象?②如何再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创新作业设计,关注核心素养,优化作业的布置和跟踪落实。
        在新的教学环境下下,在作业设计环节,应该以知识为载体,使得作业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
        (1)布置分层次作业
        选课走班下,作业的布置可采用分层次布置的方式,我校近年来从高一年起探索编写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作业,即课时同步作业,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等,每节课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题量也经过精选控制在不超过两页A4纸(一张A4纸),学困生对选做题或标有难题标记的题目可以放弃,中等生应当挑战一下,而优秀生则通过解决这类思维含量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成功。
        (2)布置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作业
        例如,电解质溶液中有关酸碱混合后溶液PH的计算,讲完范例后,再将题目改造多个变式,使学生做一题会一类,既能克服因“题海战术”带来的不良后果,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应变能力和解题技巧。
        (3)布置开放性作业
        例如,氨气与水形成喷泉实验,布置作业:利用喷泉原理,请你设计出类似的“喷泉”实验装置。由于答案不唯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题目给出实验现象,让学生透过现象探索问题的本质,考查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这类题型是新课标下的热点题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总之,随着新高考的实施,选课走班的探索已经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如何才能将“选课走班”的教育改革建立在科学、可靠、有效、可信的基础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理论上、方法上、技术上做讨论和探索。
(本文系市级立项课题:《新高考下未达标高中走班排课的实证研究》 课题编号:ZXKTG-1823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