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铁路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 杭州市 310000
摘要:以龙游站站房改扩建工程工程为例,通过对龙游站既有设施分析,提出结合20世纪初既有线上的站房设计痛点,提出现代化站房新建及改造设计思路,总体设计原则和要点,为类似站房设计提供思路解决问题。
1. 项目背景
21世纪初借着国内铁路网的建设,部分三四线城市尤其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纷纷建设了高铁站房。但由于当初未充分考虑和预见到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加之财力有限,在车站整体构造、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已经难以满足现代高铁服务管理的要求及城市形象。
龙游站2004年龙游县委县政府借助浙赣线铁路电气化改造契机,整合多方资源向南迁移改线建成的。本文提到的相关共性问题随着龙游客流量的加大越发凸显,亟需对站房整体改造解决。
2. 现状调查分析
2.1龙游站概况
龙游火车站于2006年投入使用,候车面积1600平方米。既有龙游车站设普速场(沪昆铁路)2台4线,高速场(杭长高铁)2台4线。站前广场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体呈半圆形与站房呼应,广场内配置社会停车、公交车、出租车场地。
.png)
图一 既有龙游站站房
.png)
图二 既有龙游站站场
.png)
图三 既有龙游站整体布局
2.2客运能力不足
站房候车室面积仅1600平方米,目前,龙游站车次日均52趟,其中高铁45趟,普铁7趟,客流量从高铁开通前的日均400人次猛增至2500人次,最高接近5000人次,候车能力完全不能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2.3站前广场交通客流组织无法满足现状
目前交通组织靠单向的站前大道组织社会车辆、出租车、公交车,存在场地偏小站前大道均被社会车辆占用,社会车辆与公共交通、人行流线频繁交叉两个重大隐患。
2.4站场客运设影响旅客出行体验
1)目前旅客进出站共用一个地道,进出站人流交叉,增加客运管理难度
2)进出站地道中心里程部位与站台中心,整体偏东。旅客候车遇到16节车厢时,行走路径较远,存在客运发车前奔跑赶车现象,影响安全。
3)站场雨棚设计是屋面板采用阳光板,多年使用下来破损严重,虽经多次整修依旧效果不明显,且阳光板半透明屋面大量杂物也影响美观。原设计单位将站台雨棚与站房造型结合,营造出“双龙戏珠”的意向,非常新颖也成为了市民谈论的焦点。但是随着站房投入使用另一个问题也成为了焦点,太高、不规则形态无法遮阳挡雨。建成之日以来,雨棚已经是当地市民出行的心头痛。
2.5管线调查
龙游站改造为既有站改造,涉及普速、高速,同时2006年进行过一次大的改造。现场直接可见设备管线和不可见管线都直接影响既有线营运安全,设计前与施工前都需要进行彻底的摸查。
2.6既有设施竣工图纸调查
涉及雨棚、站房拆除,作为项目设计必须调查清楚原构筑物的布局、结构形式、相关设备及管线的走向。查看竣工图纸或原设计图纸,在拆除工程中能对一些结构复杂或拆除难度大的构筑物做指导意见。管线的梳理可以合理安排过渡与新建的结合,做到永临结合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投资,同时也能保证施工期间的设备管线运营安全。
3. 改造设计
更新改造一般有三种方式,其一是车站位置不变,拆除新建;其二也是车站位置不变,在保留既有结构基础上就其功能进行升级,其三是另外选址新建火车站,将原火车站地区的交通集散功能减弱,甚至完全取消,替换为其他功能[1]。龙游站改造采取的是第一种方式。
通过对现场实地踏勘及车站工作人员对车站设施日常使用情况述分析,龙游站的站改设计遵循一下几个总体原则:“规划先行、总结经验、提升品质、安全可靠”。
3.1规划先行
通过与龙游县政府、交通局、规划等相关单位沟通对接,整体勾勒出龙游高铁新区的整体框架,在顶层上解决旅客出行问题上的痛难点。以站房建设为契机整体规划周边道路交通、站前广场、交通换乘、社会停车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做到快速周转的新时代高效火车站。
通过站房周边配套公交客运枢纽、站前广场、站前广场地下停车场、上客落客平台及匝道、出租车上客区(图四),站房新建天桥采用上进下出等设计手段解决前期调研中出现的交通组织、旅客流线源头问题。
3.2总结教训
既有龙游站在设计建设初期由于资金等原因,存在规模偏小、站前广场组织不合理、换乘不便等问题。在站房设计充分调研预算远期客流量,将站房候车室规模从1600平方米增加到4500平方米,利用进站高架道路、地下广场连通口、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达到快速转运旅客的效果。站场改造设计中集中拆除龙型雨棚、破旧阳光板雨棚统一设计成坚固耐用,整体协调的网架雨棚。
3.3提升品质
1)站房外立面
在建站房以钢结构大跨度、铝板幕墙、玻璃幕墙为主要材料,体现现代与科技感。火车站作为重要公共建筑,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城市特色和文化特征,是城市标志性特征,也体现了大多数公众很朴素的愿望[2]。本项目造型一改目前站房流行的现代化设计风格,深挖龙游历史文化。龙游是姑蔑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龙游当地的民居多采用飞檐翘角富有浓郁的汉唐风。站房以汉唐建筑为原型充分体现当地历史、民俗特色。
通过改造整个外观形象,车站建筑既有浓郁地方特色,又不失现代感,体现传统与现代、生态与文化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3]。
.png)
图五 龙游站效果图
.png)
图四 龙游站配套设施规划
.png)
图六一层候车室平面图
.png)
图七夹层平面图
.png)
图八二层候车室平面图
2)增加公共空间
充分利用站房层高,将站房办公及相关附属用房置于架空层和夹层,尽可能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给旅客,把面积还给旅客,释放的面积可作为旅客休憩、轻餐饮服务,提升旅客整体候车体验,享受更多服务。
3)全覆盖的无风雨出行
旅客出行过程中会出现位置的变换,所有的位置情景的变化均做到了有顶,做到全覆盖的无风雨出行,彻底改观对基友龙游站的不良体验。
进站前→站房通过设置地下广场连通口、落客平台下客车道雨棚覆盖至站房保证旅客出行后进站前的无风雨覆盖。
站房→站场通过设置封闭的跨线天桥保证入场前的无风雨覆盖。
站场→列车合理规划雨棚高度,在满足限界情况下做低做宽雨棚,在原未设置雨棚区域新建雨棚做到站台全覆盖,保证进入列车前的无风雨覆盖。
站场→出站通道利用既有地道出站,出站后至出站大厅利用站房站前平台作为无盖覆盖空白区域。
出站→换乘旅客利用地下连通口回到地下停车场或通过风雨连廊步行至公交首末站和出租车场地,保证最后100米的无风雨覆盖。
4)智慧交通
结合5G、互联网思维车站在标识标牌、导向、人脸识别、智慧公共卫生间等方面采用先进的技术,做到互联互通,便捷易行,二维码扫码服务。
3.4安全可靠
改造涉及高速铁路,施工期间既有线运营安全和临时过渡是本项目的难点。设计中需对每个可能影响到安全的环节做到预防、预警,并在设计阶段给出方案或建议,尤其需明确涉及危大工程内容。
4. 结束语
既有铁路站房一般均处于城市中心,大多是二十一世纪初建设,但随着铁路的发展、服务理念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其功能和设施与目前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只有采取对既有站房进行必要的改造(包括前文提到的第二种改造方式),提升车站服务功能才能满足现有旅客使用要求。对既有车站的改造,受本身环境、场站、既有设施的条件制约,它不同于新建车站,根据铁路运营模式、整体规划布局整合周边相关设施、调整旅客使用空间,缩短组织好旅客使用流线,改造或新建一座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新时代站房。通过龙游站的改造设计,能够体会到这类车站的改造特点和难点:一是在正常运输组织下,从设计方案前期应做好调查、制定过渡组织方案,确保车站或者旅客正常运行安全;二是合理合理利用既有构筑物,调整部分功能,结合新站房或改造部分功能,使其更趋合理化,旅客公共空间更加人性化,提高出行品质;其三适应城市化建设,对车站立面设计应赋予建筑当地社会人文特色,改善旅客车站站房的建筑形象;其四既有线的改造设计要遵循安全第一原则,新技术新工艺运用要做充分论证保证铁路运行安全。国内仍然有大量铁路车站与龙游在同一时代建造,将会有更多的站房需要改造,笔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对今后在铁路站房改造建筑设计方面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臧佳明郑波孙晖基于“嵌入”与“织补”策略的城市更新规划设计——以石家庄老火车站地区更新改造为例[J].华中建筑,2010(6):44-46
[2]刘世军马以兵赵霞等现代交通建筑地域文化印象[J],建筑学报,2011(1):90-91
[3]王群叶秒铭闽南新语—福厦线晋江、福清站设计[J],建筑学报,2011(1):97
[4]刘保红鲁文科以徐州站房改造为例谈既有铁路站房改造特点,铁道标准设计
[5]国家铁路局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TB1010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