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法运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李维
[导读] 阅读是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能够真正学会语文、学好语文的最关键基础,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兴起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目前其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四川省阆中东风中学校  李维

【摘要】:阅读是中学语文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能够真正学会语文、学好语文的最关键基础,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兴起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比较教学法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目前其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推广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在单元知识和训练的“阅读训练”中明确提到比较阅读。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相似点的文章加以对比,有分析地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等诸方面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把有比较点的不同课文加以比较,既培养了他们思维、想象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又提高他们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此方法能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着重谈谈:
        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机结合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式阅读方法,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平面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也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举措。如果在具体的比较式阅读方法运用中,教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而学生又没有发挥充分的思维主观能动性,那么整个比较教学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具体比较式阅读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形成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求同求异法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详细讲解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类型相同的阅读材料,并从中寻找出不同的创作内容,这样更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思路的打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阅读学习材料上的相关知识点,指导学生尽可能在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中,指导学生找出多种阅读理解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阅读思路。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比较式阅读法,教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就阅读内容,展开的练习目的。例如在对“李清照词两首”的内容进行学习时,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教师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可以引入另一位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同样作为宋词中的领军人物,二人在对“悲凉”情绪进行表达的时候,前者使用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后者则写出“便纵有千种风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更与何人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时,可以利用这两句内容为切入,帮助学生对李清照和柳永不同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并顺势感知二人在诗词创作上的精妙处,对文学与创作者身世背景之间的关系,展开更为深入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能从根本上搜寻出作者的创作意识,便于对阅读材料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应用比较教学法时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的直接灌输方式,而是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学生营造出自由开放的课堂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阅读自觉性,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思考并获得属于自身的独特阅读体验。比如教学《登高》这首古诗时,根据安史之乱的诗歌主题,教师可以选择杜甫的“三吏三别”、李商隐的《马嵬》、白居易的《长恨歌》等诗歌进行对比教学,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首或两首诗歌进行辨析讨论,指导学生重点分析这些诗歌与课本内容在题材、格式、思想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争论碰撞的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够更加个性化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四、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主要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开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或者是对某一名家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更为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学生个人阅读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实施横向比较方法时,由于高中课堂讲究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适当提升切入点的精准程度,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某一文章创作的要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加深对要点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认识。如在教学生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说明本篇文章的要点,如鲁迅先生创作本文的初衷是什么?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追忆学生,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有人说是为了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有人说是为了歌颂“中国女子的勇毅”,因为她们“虽殒身不恤”。在点明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鲁迅笔下的文章结构、选材内容和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分析,鲁迅的文章经常存在“言与不言”的“矛盾问题”,教师不妨做出特殊的要求,也即是文字表面上好像语言充斥着矛盾,然而在对语言逻辑内容进行分析时,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交错却呈现在我们眼前,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孔乙己》。在《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到“孔乙己”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语言文字,从表面看,“大约”与“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作者用这两个词汇进行说明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文中的“我”,并未亲眼见到“孔乙己”离世,这时运用“的确”这个词汇的目的,则是对当时那个封建旧社会“杀人”的本质所进行的特殊强调。可以说,通过相关文学作品的纵向比较,学生能够对这位近代史上最具成就的文学大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比较”的支点,将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处推进,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阅读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实践,不断探索比较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寻找并优化“比较点”。这样既可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也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