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中的“审丑”教育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陈沁
[导读] 现代教育用刻板的绝对答案影响着孩子对“美丑”的定义,成人单一“审美”标准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福建省厦门市滨海小学  陈沁361000

摘要:现代教育用刻板的绝对答案影响着孩子对“美丑”的定义,成人单一“审美”标准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可“美”“丑”不是绝对的!复制粘贴似的就是“美”吗?“美”是值得思辨的,“美”是个性化的,“美”更是多元化的!
关键词:美育、审“丑”、引导
        一、美和丑的思辨
        作为美育中的一个支干,美术教育中的执行者,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感受美?一个好的审“美”又应该如何定位?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其中,审美判断是指审美心理过程,主体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概括后作出确认和评价的过程,包括审美的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前者指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事物的美或丑,后者指通过理论来论证事物的美与丑。由此可见,审美在美育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孩子的一些反应也禁不住让我对“美”的定义进行思辨。为什么他们能感受到的美是在一种制度下,通过成人过滤后的产物,而不是他们发自内心原生态的感受?因此,发现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审“丑”。中央美院雕塑系尚晓风教授在厦门思明区教师进修校举办一场讲座,内容是关于艺术中的“审丑”。我们常说:美术!美术!而尚教授却提到“丑术”。他提及:艺术是一种独自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把很多东西之所以看成“丑”的,无非是因为它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官是“丑陋的、真实的、比例失调的”。“审丑”二字实在太有趣,所以我铭记至今,也激起我在之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人们往往用自己认知经验和既定标准来衡量美丑,但这些东西真的“丑”吗?立体主义、野兽派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比例失调,重重叠叠,眼歪嘴斜,难道他们就是“丑”的吗?
        人教版小学美术中有不少关于人物肖像的课程,比如第一册《我的新朋友》、第三册《我心中的老师》以及第七册《最受尊敬的人》等。每当这些色彩和造型上具有夸张表现力的同龄人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经常会引来他们阵阵发笑。为何发笑?伴随着笑声,我捕捉到他们的窃窃私语“好丑啊!这些人的嘴巴怎么这么大!”“为什么脸是绿色的!”等等。原来,这些老师认为的好作品颠覆了他们平时对“美”的定义,然而这些他们认为“丑”的东西却是小作者最真实的感受。
        二、复制粘贴似的就是美吗?
        主科学习,考试的辐射力已经在孩子身上有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认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绝对标准,不是对就是错。参照老师的范画或者欣赏到的优秀作品,如果下笔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就是错误的。所以,导致部分孩子在创作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并且有些孩子在作画过程中,只要老师走到他身旁,便喜欢用小手把作品遮挡住,害怕老师对他的作品提出批评。所以往往这个时候,我都会将他们的手拿开,先给予肯定,任何一个闪光点都值得放大表扬,把孩子失去的信心找回来。
        孩子的判断力大部分时候都受家长(成人)的直接影响。“美育”在许多成年人的受教育生涯里,并没有广泛普及和深入,导致他们对于“审美”的偏差,因此他们对于孩子的画画也以单纯的像不像来评判,他们把自己对艺术对美术的理解悄然的影响着下一代人。
        大学求学期间,油画专业的我加入了印象工作室,主要对印象主义绘画进行研究和学习。所谓印象主义,就是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所以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整体,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他们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听闻某同学和父母出国旅游,有幸参观了很多印象派画家的真迹,同学妈妈在鉴定过这些名作以后摇头叹气对女儿说:这画的都是什么呀,早知道当初就不让你参加那个工作室了!我的同学在跟我们分享这件事时既觉得好笑又夹杂无奈,可见,大部分人在理解艺术作品时评判的标准仍然停留在像或者不像!连印象派作品中这么美丽的色彩和生动的光影都感染不了他们刻板的评判标准,更可况是一个孩子最真实的作品。
        常常有同事咨询我,宝宝3岁了,要不要让他/她去参加美术兴趣班?许多培训班打着与国际化接轨和高雅艺术的教育的旗号,他们看似已巧妙引导孩子“审丑”,运用大胆的马蒂斯式配色,夸张的毕加索式构图,呈现出一幅幅表象精美“解放天性”式的作品,其实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复制,粘贴”。当我们把个性的美术教育,表现孩子内心的儿童画进行包装之后,它就失去原本的价值了。


方向的迷失,直接导致了绘画兴趣的降低,时间一长,容易产生不想画了或不会画了的状态。这些由成人教唆下的过分夸张“表演”,最终使孩子失掉了“表演”前的真实,变得不会自然地展现自己了。
        三岁,正是绘画启蒙的开始,开启儿童大脑,发展独立思维,丰富情感,提高审美,开阔视野,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愉悦和快乐,这才是美术真正的目的。美术教育不需要一味的“复制粘贴”。
        三、“美”是多元化的
        我们需要的是对思维的启迪。
        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都是从模仿开始。幼儿时期模仿成人的行为举止,美术课堂学习中,模仿教师的范画。所以,如何让孩子摆脱束缚想象力的缰绳,教学中引导的过程很重要。首先,应用观察和口头表述的办法构建脑海里的图像让孩子知道对自己的想法的表达方式不仅仅只有一种。
        在教学中,我建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导孩子开拓创作思维,从世界名画中提炼教学资源,而不仅仅只是“套路”式模仿。在《少儿美术》第216期中记录了一节儿童美术课堂实录——野兽的自由。从《艾卡卢斯》这幅作品中了解线条的变化带给观者的感受以及点线对画面构成的影响;从晚年的剪纸作品中以聊天的方式探索出马蒂斯对“简炼”的追求;从《戴帽子的女人》中体会到原来用色彩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整堂课中语言的引导也尤为重要,通篇围绕着“自由”二字,让学生在马蒂斯的不同作品中寻找“自由的身影”,通过角色的设定,学生们就象专业的鉴赏家一样,巧妙的将欣赏、评述相互结合,引导孩子专注用心地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图。结语:“马蒂斯就是这样善于吸取各种艺术门类优点的人,一生都在做着艺术探索,最终在色彩、线条、造型上追求一种单纯原始的稚气和自由,马蒂斯是野兽派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那么接下来你们想不想也来体验一下那种马蒂斯的野兽般的自由?”这段话一下子将孩子五花八门的创作想法激发出来,并且能将自己刚才所欣赏的(尤其在这个环节参与讨论的孩子会有更多的想法)进行结合!
        通过这样一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相信孩子再接触到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艺术作品,就不会发出“好丑啊”这样的感叹,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套路”上的依样画葫芦,而是会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画家作品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作品中这些色彩与符号的用意,从而真正的懂得“审丑”,而不是单纯的借鉴画面上的人物造型、色彩搭配。长此以往,相信他们的日积月累能让他们像马蒂斯一样自由的表达!
        教学中,我们应以《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为抓手,明确每个学龄段不同教学领域的具体教学目标、学习活动建议以及评价要点.比如1-2年级造型?表现领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孩子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所以基于本学段的特点我们在教授人教版第三册中《画出你的想象》这一带有抽象韵味的课程时便可通过单元活动课程达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如将第一册中第2课《大家都来做》,第3课《彩线连彩点》,第二册第6课《摸一摸 画一画》以及本课整合成一个单元。逐步引导孩子通过“看看”《大家都来做》找到的各种媒材认识点、线,再到“画画”《彩线连彩点》运用点、线,继而将点、线与色彩巧妙结合表达《摸一摸 画一画》抽象的触感。有了以上课程的铺垫,再到《画出你的想象》时,对孩子而言就不难理解米罗与康定斯基的作品,这时老师便可适当结合大师之作来启迪儿童的抽象思维。同时,可根据学龄特点设计游戏环节,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大胆、自由的运用点和线条有方向、有意识地完成一幅创作。
        美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让更多的孩子认识到“像”不是美术创作的唯一目的,用心感受,从心出发,不论粗犷的线条,强烈的色彩,还是夸张的造型都有它的美。所以,作为成人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审美观,不用既定的观念束缚孩子,应该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让他们进行个性的创造,让世界更精彩让童真更绚丽。
        儿童的审美教育是一项值得认真推敲研究的美育工作,作为美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做的是启迪学生的多元化审美,授“渔”而不授“鱼”。模仿多过于创造是现代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可抗因素比如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非专职美术教师走进了美术课堂。面对这样的教育环境,我们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教师更应该准确定位教育的本质,不把教书仅当作教书而应作为育人。参透教学目标,把单一课程统筹为一个单元体系,分阶段为孩子做思维和创造力的启迪,让孩子明白自由的表达可不等同于杂乱无章。今后我也会继续以思促行,为更好的发展儿童的审“美”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文书《大学美育》[M]2010年1月第2版济南(7)
[2]章静静 朱国华《野兽的自由》——儿童美术课堂实录与其实(十三)[J](少儿美术2016年第0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