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别有洞天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胡龙华
[导读] 课例分享

宁波市洪塘中学   胡龙华

【课例分享】
        师:同学们,玩过微信吗?熟悉朋友圈的操作吗?
        生:知道,了解
        师:清代学者、文学家纪昀也玩朋友圈,看,他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PPT以朋友圈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谁能帮忙念一念呢?念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生1读,其他同学之一聆听。
        生2指出读音有误的字,曳(yè),杮(fèi)
        师:纪大学者实在太有才了,发布了这样的朋友圈后,他担心有人不明其意,于是,他接着又发了一条朋友圈
        出示PPT:朋友圈求助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不知踪迹。各位圈友,请开启你智慧的大脑帮忙一起寻找吧,不胜感激!
        请分别以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身份,并结合课文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朋友圈,回复此条信息。
        生小组合作,讨论、画图,交流分享
        第一组代表:我们以寺僧的身份来回复,这石兽肯定是顺流而下了,要去下游找啊!
        第二组代表:我们以讲学家的身份来回答,这石兽乃石头所做的,石头坚硬而又沉重,沙子的性质是松散浮动的,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到沙子下面找呀!
        第三组代表:我们以老河兵的身份来回答,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 重。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词转到。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有去了。
        (学生在阐述观点的时候师注意点拨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文言现象,提醒学生做好笔记,如“尔”是第二人称代词,我们知道的古汉语中人称代词还有哪些呢?)
        三个组分别展示画出来的示意图
        师:朋友圈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可以互动,师PPT出示
        选定一个人物角色(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作者),然后再选择一个表情包到其他人的朋友圈下表达你的评价,你会如何选择?请依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①    ②     ③     ④    ⑤
        (提示:可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以及寻找的结果等方面思考)
        生3:我选择寺僧的角色点评讲学家的朋友圈,我会选择号④ 表情包,我从第二段“众服为确论”这一个“服”字可以看出,其实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寺僧对讲学家所说的这些还是十分信服的。
        生4:我选择讲学家的角色点评寺僧,我会选①号表情包,文重讲学家听了寺僧的话“笑曰”,我觉得这个笑应该是一种奸笑,有自以为是,嘲讽的意思在里面。而“尔辈”这个称呼也有点不尊重他人的感觉。
师:你能带着这样的笑将讲学家的话演示出来吗?
        生4带入角色朗读,师指导“不亦颠乎?”,语调上扬,读出一种轻视的感觉。
        生5:我选择老河兵的角色点评讲学家,我会选择③号表情包。老河兵说话的时候也带有一个“笑”的表情,这个笑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自信的微        笑,老河兵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所以他对于自己的结论是很有把握的,而最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也正好与讲学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师:你能带着这种自信来读一读吗?
        生5读,师点拨、指导
        生6:我选择纪昀的角色来点评老河兵,我会选择 ④号表情包。从文章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态度,他认为寺僧、讲学家都属于一群“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据理臆断欤?”这个反问句,则将作者的态度鲜明地呈现出了。在读的时候,我觉得前面的“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读得低沉点,表现出作者的忧虑,而后半句是反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发人思考。我来读读看。
        师:你的点评太到位了,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
        全班鼓掌。



        ……
        师:下面全班同学一起带着刚才的理解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悟出怎样的道理?
        生7:实践出真知!
        生8:不可凭主观臆断轻易下结论。
        生9:不可盲目从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
        师:读完这则故事后,另一个朋友深表怀疑,于是他也发了一条朋友圈:
        师PPT: 朋友圈纷争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ZI期)
        读完这则微信,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和新的思考?请与同学交流。
        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地理学知识讨论、交流、分享。
        【教者思考】
        有趣、有味、有效---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翻开语文课本,不难发现文言文的比重是逐年递增的,部编教材更是如此。文言文在各类考试中也是“大头”,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见一斑。然而我们的学生又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文言文的呢?“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恐怕道出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声吧!文言文真的有那么恐怖吗?我们的课堂缺失在哪里呢?笔者通过长时间的一线教学实践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首先,教师的极度渲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偏见,产生了畏难情绪。
        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尘不变,粉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文言文无非就是翻译课文,落实字词句。这样课堂似乎进入了无限循环模式,学生没有新鲜感,渐渐对文言文失去了兴趣也就毫不奇怪了。
        第三,文言与文化脱离。过分地强调字词的教学,而忽视了蕴含在文言之外的文化熏陶。
        第四,课内与课外存在脱节。教师把目光关注在课堂上的太多,而学生在课外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知识链脱节,继续行进便觉力不从心。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以为巧妙地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育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的能力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法。
        一、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一定要围绕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朋友圈作为一种社交软件,几乎每个孩子都在玩。因此,在教学《河中石兽》这篇文章的时候,选择这样一个载体,在课的伊始就撩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朋友圈进行互动,也是孩子们经常做的。在评论的时候,老师巧妙地引入表情包,更是将学生的热情点燃。隐匿在表情包背后的深层含义则是需要到课文中去寻找依据。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还是较弱的,因此老师给出一些提示,为学生搭好学习的支架,在习得中获取的成就感,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有味
        情境的创设不是胡编乱造,生搬硬套上去的,它与文章的文体、内容等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河中石兽》,它是属于文言笔记小说,整篇文章以对话居多,而这个故事本身有带有一定的哲理味道。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教出文章的味道?
        朗读。在读中落实字音、停顿;在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读中品出人物形象。朗读是音韵的呈现,是文字的推敲,是情感的共鸣与内化,也是学生对文本语言形式最直接最感性的抚摸。钱梦龙先生说:“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核心的核心。”
        在这堂课上,通过朗读、求助、互动、纷争四个环节,虽然贯穿课堂的形式是朋友圈,但无论披上怎样的外衣,笔者以为都离不开朗朗的书声。
        品读。与朗读不同,品读更注重品词酌句,在细节处做文章。比如在这节课上人物的神态“笑”,两个不同人物的“笑”传递出来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有通过人物的语言来揣摩笑背后折射出来的人物性格。
       三、有效
       情境的创设万变都不应离其宗。这里的“宗”是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是语文学习的目标。
在《河中石兽》教学过程中,通过发布朋友圈和朋友圈求助属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前者是来落实字音、节奏的目标,后者则是落实文言字词意思;朋友圈互动则是通过品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悟出道理;而朋友圈纷争则属于拓展环节。本单元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能力,这个环节正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所有的环节设计都紧紧地围绕着语言文字,特别是在互动环节,更是在情境中再次创设了情境,这对于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积极有效的举措。
        情境化教学越来越受广大一线教师所推崇,笔者以为无论创设怎样的情境,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充满语文味、让课堂变得高效起来,都是值得肯定的。文言文教学更当如此。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