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情境创设教学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赵小华
[导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中,应联系实际,注重生活化;应直观,具有操作性;应新颖,具有探究性;应注重实效,具有针对性。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利用故事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咸阳市长武县彭公镇中心小学    赵小华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中,应联系实际,重生活化;应直观,具有操作性:应新颖,具有探究性;应注重实效,有针对性。数学知识枯燥乏味,利用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图形与几何”教学情境创设应巧用故事链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  直观  操作性  新颖  实效  探究性  针对性故事  多媒体  直观  形象  生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有趣的、丰富的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下面有关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情境的创设,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联系实际,注重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这一节时,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场情境导入新课,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不同的生活情境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感受平移和旋转,学生学习兴趣浓,课堂气氛活跃,上课效果良好。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直观,具有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计算表面积?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在操作活动都中得到了解决,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讨论积极,真正达到了高效。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新颖,具有探究性。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因此,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我们应创设情境更多地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让感悟过程丰富多彩。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要善于利用探索的具体过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线的认识》时,我利用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导入新课,学生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讨论激烈,发言积极,课堂体现了一个字“活”。我再利用“金箍棒”能变长变短的特点,引出线段、射线、直线并加以区别,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注重实效,具有针对性。
        数学是生活问题的抽象,源于生活又不等同于生活,情境创设必须紧扣本节教学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针对性地情境,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比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同学们熟悉的钟表、红领巾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对角的理解,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实效。
       五、“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巧用故事链接。
        数学课本就枯燥乏味,如果课堂上能巧妙地引用故事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比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让学生先看“乌鸦喝水”的视频。再提问,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一下子就能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因为石子占用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了上来,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动画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
        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情境创设应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展示。
        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由于知识比较抽象,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不会画长方体,我利用课件演示,先出示实物图片,再画出实物轮廓,最后缓慢把实物轮廓下移,抽象成几何图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立刻就会画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来源于生活,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直观,具有操作性;新颖,具有探究性;应注重实效,具有针对性;应巧用故事链接利用多媒体很好的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从而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