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60;2.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1
摘要:城市交通汽车化,使城市从慢行交通为主的人性化空间逐渐转变为被车行道路网分割的车性化空间。近年来,慢行交通系统在广州的发展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仍不能满足绿色可持续发展交通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的理论研究及对城市中心区广州二沙岛绿道的调研,以及对现在慢行交通系统的问题的发现、分析及研究,从自上而下的规划角度探究适合广州城市中心区的结合绿道的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及策略。
关键词:城市慢行系统;可持续发展;二沙岛绿道;问题;自上而下;策略
1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概念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一般情况下,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的必要方式,在新时代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之下,低碳环保的城市慢行交通的规划与实施被不断强调。
现代城市交通模式的发展逐渐定义了城市慢行系统。2008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颁发的《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指出,慢行交通系统的定义为“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即步行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慢行系统的规划应将行人、骑行者作为设计主体。
国外城市如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波特兰、等国家的慢行系统从整体规划到细节设计都极具参考意义。宏观的规划尺度,规划部门会出台慢行系统的总体规划和管理政策,微观的尺度,则会出台一系列实施层面的设计导则,包括慢行道的断面设计、交叉口形式与标志设计。本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市二沙岛发展公园的绿道系统的深刻调查研究,提出结合绿道的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办法及优化策略,使慢行系统发展系统化、有序化。
2 广州市二沙岛慢行系统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对象
作为坐落于城市中心区的绿地,二沙岛的慢行系统设计代表了广州在未来城市中心区发展慢行系统的方向——“城市开放绿地+慢行系统”的空间结构。二沙岛作为这种空间结构的代表,其慢行系统的发展仍有可改进的空间,通过对其调研及研究,有利于提出更具建设性,更具实践意义的规划模式可能性。
本次研究范围具体为二沙岛广州发展公园的西侧,如图1所示,场地南邻烟雨路,北接大通路,西接大通路、烟雨路交叉口,东临晓雾街。
.png)
图1 发展公园西部平面图
2.2 调研分析
2.2.1 宏观尺度
在区域层面,通过卫星图对二沙岛与周边区域关系分析来看,可见慢行系统的规划一定程度上已有所建设,线网的布局在大尺度上联系性较强。二沙岛绿地+慢行系统对珠江北岸的沿江路、东山湖、花城广场、临江大道这些慢行系统节点起着较好的过渡作用,沿江东路及东山湖可通过大通路人行道进入二沙岛,经清澜路步行区进入海心沙、花城广场或临江大道,辐射范围合理。但其作为中心绿地,其对珠江南岸辐射作用不明显。
2.2.2 中观尺度
二沙岛北部以居住为主,南部功能复合,存在教育、商业、公建等用地,中部就是三片大形绿地,容积率较低,有较舒适的环境。绿道的平面布局基本符合绿道覆盖的要求,但是,在自行车与车行道冲突的地方,由于车辆行驶速度较高(大部分车辆在40km/h)的原因,行人或骑行者到冲突点时需避让车辆,造成了不方便。慢行道就被车行道所分割,导致完整通达的慢行系统不能形成。
2.2.3 微观尺度调研
再将研究范围收窄到发展公园的西部分。在此研究运用了标记追踪的调研方法,对某时段的10个对象进行了跟随并记录其空间轨迹。通过这些空间路径的叠加,可以发现,场地内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流为穿越性人流。
3 慢行系统规划发展策略构想
结合上文经过理论研究、现场调研的方式总结出的国内及广州慢行系统发展现状的问题,本文将对结合绿地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可分为规划政策以及实施建设两方面。
3.1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政策
3.1.1 规划工作流程
参考国外成功城市的实践,如荷兰、美国等,从规划之初,就应构思一套清晰的工作流程,成立 “自行车总体规划指导委员会”的类似机构,以准确把握和控制绿道规划,保障成果的质量。规划的工作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众民意收集、慢行道选线规划、详细分段规划。
尤其应该强调的是公众参与环节,慢行系统服务的是广大利用步行及自行车出行的民众,慢行系统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城市形象工程和政治性口号,市民的参与能增大项目的影响力和合理性。
3.1.2 交通政策
从调研过程可知,交通是影响二沙岛绿地利用的重要因素,故交通政策对慢行交通系统影响很大。现有的城市交通政策体系大多是关于交通机动化的发展政策,缺乏相应的慢行系统引导政策。为了鼓励慢行交通的发展,政策制定不仅要针对非动车交通与步行交通,也需对机动车交通、公共交通等进行一定的政策限制与引导。
(1)机动车交通政策:避免大量采用一幅路、二幅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应形成机非分离的设计。如采用变窄车行道,部分地区蛇行车行道,拓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措施来从空间感官上减低驾驶者的行驶速度,从而使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更加安全,吸引交通分流转换为慢行。
(2)非机动车交通政策:参考波特兰、代尔夫特等重视慢行交通的城市,对自行车道进行细分,充分考虑自行车道类型的分类,骑行者的类别,以此为基本的设计依据,规划以人为本的慢行系统。可制定如下的策略:停车限制、车速限制、慢行优先区域等。
3.2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建设
3.2.1 道路平面改造
环绕公园的道路沿单向行驶,有利于避免交叉点车流的冲突,但车流容易达到较高的速度,对步行和骑行者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次研究选取大通路作为典型研究样本,作为城市的次干道,大通路是二沙岛东西向重要的交通性道路,单向三车道。道路的自行车道为1.5m,宽度狭窄,路边停车与自行车道之间的关系不当,并且由于机动车的快速行驶,骑自行车者的安全性可能降低。
如图2所示,根据波特兰和芝加哥的做法,赋予自行车道特殊的铺装;在机非混行的情况下,采取隔离带界定慢车道,防止汽车进入自行车道,以确保自行车道安全;在不改变道路宽度的情况下,可以选取低矮的障碍物作为隔离带。此外,在停车场和自行车道之间有冲突的区域,可以使用鲜艳的路面进行警告。
.png)
图2 道路平面改造建议图
3.2.2 交叉口改造
交叉口是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之间较大的冲突点。本文以大通路与晓雾街之间的交叉路口为例,探索可减少冲突点屌交叉路口形式。如采取以下措施,如图3所示:第一,于机动车红灯候车线前方、人行横道后方设立一个自行车候车区域,为骑行者提供交通信号的等候区。第二,使用行人优先区代替现有的斑马线作为过街铺地,并用醒目、识别性高的路面覆盖该区域。这种转换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这种情况下的交叉路口,还可以用于其他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单向道路。
.png)
图3 道路交叉口改造建议图
4 结论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对市民的出行与生活同等重要。本文通过城市场地现状调查以及国外案例的研读,试从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体系、空间要素及实施策略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的研究。
然而,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庞大而复杂,涉及到不止是城市交通的问题,还有城市社会,城市地理,城市管理的问题。本文仅就慢行交通系统模式的建议方面做出了浅显的探索性研究,本文的结论能否对现实的慢行交通发展有所帮助,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是否遵循相应的交通规则等因素。作者也希望研究能够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潘安.城市交通之路:广州交通规划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熊文.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基于人的空间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余伟.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指引[J].城市交通,2009.
[5]黄田甜.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初探[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
[6] David Amiton. Portland bikeway design best practices [J]. 2010.
[7] Little C. Greenway for American. Baltimore [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8]Ahern Jack. 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