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赵华
[导读] 本文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与历史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   赵华   839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高考背景与历史教学角度,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引言:为了表明我国深化高考改革的决心,相关教育部门已经着手具体改革方案的实施。主要措施表现为取消文理分科,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改进高考人才选拔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综合人才。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的方法主要是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非常被动,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上,无法实现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低效教学模式,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知识组合能力。
        一、注重史料教学和讲评工作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帮助学生多渠道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历史思维。在高中历史的复习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史料供学生参考、借鉴。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一同交流阅读经验,将阅读史料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高效阅读。除此之外,还应该注重讲评工作。在讲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按照参考答案开展教学,应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还应该适当地向学生传授一些答题技巧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方法。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收集的相关史料,将其有选择性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自1867年至1885年,江南制造总局所制造的枪支、大炮的数量”;“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的海上武装力量”;“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等。教师借助多媒体将这些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之后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围绕如果中、日两个国家发生战争,哪一个国家会赢展开讨论。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促使学生在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严谨的态度,全面提升了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又如,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抗日剧片段,并提出疑问:视频中的资料可以作为史料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电视剧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抗日剧”具有极强的文学性,不具备历史的客观性,很难将其作为史料实证的标志。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材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修订,教材内容十分精练。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基础,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因此,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应收集和整理与鸦片战争有关的信息,如当时的世界形势、清政府统治状况等,将中国社会的变化放在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并将教学内容整理成树状结构,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为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历史教学。比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多维度、更直观地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多媒体技术具有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安排教学顺序,将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的呈现。
        四、采取分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但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导致教学效果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能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安排一个小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分析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以往的测试结果,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提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等基础性问题,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你从美国1787年宪法中学到了什么”等开放性问题。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动态化教学。
        五、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学习不仅是单纯地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还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国家兴亡的成因,并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根据这一要求,以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切入点,将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升华自己的情感。
        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可以让学生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使学生在激情昂扬的朗诵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并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历史人物,如岳飞、林则徐、邓世昌等,引导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其爱国情怀,并使学生在历史人物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结论:总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史料教学和讲评工作,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教师还要有多元化的教育格局与视野,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杜荣.高考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十种能力[J].甘肃教育,2007(12):36.
[2]陈晓琴.200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重庆卷)分析及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启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6(09):53-54.
[3]郭福华.应关注新课标高考历史复习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Z1):59-61.
[4]姚锦祥.高考历史新专题教学设计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Z1):73-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