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余旭贵
[导读] 思政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课程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思想认识的一项教学工作。

云南民族中学  余旭贵  650221

摘要:思政教育主要是指教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立足于课程标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思想认识的一项教学工作。随着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有必要重视思政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探讨思政教育工作的路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育学生正常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和情感观。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育教学;必要性;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近些年来,虽然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逐渐深化,但受限于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以及教育机制,部分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仍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变革思政教育内容与结构,彰显思政教育价值,确保思政教育与智育、体育以及美育平衡发展,是当前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教师只有改变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加快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机制创新,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传统思政教育课程中,部分地区学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道德,轻法制”“填鸭式教学”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导致学生在思政课程上缺乏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教师需要加快反思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二)时代发展需要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接触的信息量不断增多。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是使得学生思想受到的了影响。一些涉暴、涉黄和涉赌的腐朽落后思想充斥在网络环境中,导致中学生身心也发生了变化。为了引导学生正常健康成长,防止学生走向犯罪道路,教师应当进一步思索思政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学生身心可塑性较强,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加强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提升教师影响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思政理论教学效率在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课堂影响力,学生亲师则爱学,古有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可以成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能帮助学生塑造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优秀道德品质。教师渊博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生的目标指引,教师高尚的品德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力量,教师的思维逻辑可以影响学生的行为认知。思政教育工作的构建要基于教师影响力进行改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留出一段时间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选择时事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让语言和思维碰撞,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视野,使其不断进步。



        (二)倡导生活化教学,注重社会实践
        为了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增强中学生道德意识,提升学生践行道德的能力,教师有必要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道德魅力,帮助学生清晰认识自身社会价值。第一,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以“学雷锋,从我做起”“爱心走进孤残儿童”“敬老爱老,社会和谐”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中学生进入到孤残儿童福利院、社会养老机构等地方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第二,教师要进一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不断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第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组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并进行评比,让学生在竞争中争做“道德模范”。
        (三)倡导法制教育,规范中学生行为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学生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部分负面消极、腐朽落后思想进入到学生日常生活,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现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愈发复杂化和多元化,仅仅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尚不足以帮助学生辨别生活中各种善恶,无法增强学生对自身行为性质的辨别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寻找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契合点,全方位塑造学生品格,培育学生道德观、情感观以及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法制观。为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在互联网资源上选取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法制教育素材,通过法制案例来增强学生辨别行为、文化的能力,防止走向犯罪道路,筑牢学生的思想防线。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开展以“法治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以及司法部门参观学习活动,进一步丰富法制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提升学生遵法守法意识和能力。
        (四)倡导案例化教学,营造生动课堂
        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意识,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立足于思政教材,挖掘生活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强学生上课注意力。教师要通过案例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行为以及错误的行为,通过对比来增强学生辨别善恶与是非的能力。在筛选案例时,教师要尽量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也可以筛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案例,将课程内容讲解与案例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思政教育实效。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选取时政道德热点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选取“老人假摔事件”“小悦悦事件”等社会道德热点事件进行评析,为学生创设一个鲜活生动的教学情境,体现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的紧密结合,促使思政教学回归生活。
        三、结语
        总之,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师不应当局限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更应当注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促使学生规范自身言行。尤其是社会环境变迁速率加快的现阶段,学生所接触的新鲜事物不断增多。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势必会影响学生今后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审视现有教育方式,找出教育方式中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彰显思政教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彦弘,张黎,冉程虹,姚梦丽.模拟社会——中学思政教育课堂模式创新与实践[J].才智,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