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民族文化“四宝”对学校教育的启发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唐雄雪
[导读] 民族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结。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尚德小学  唐雄雪  530600

摘要:民族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情结。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教育只有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关键词:马山民族文化;四宝;素养
        作为马山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地处壮族文化环境,深受民族文化正直向上、蓬勃绽放的精神内涵熏陶。提炼出“民族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即生命成长需要教育助力,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向正向上能力与生命质量,从而助其实现生命价值。
        一、开展精准教研,课程效果优质化
         助力学生向上成长是四宝文化的精神主旨。笔者将这一精神主旨融入学校教育的教研中,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精准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保证马山民族文化课程效果,促进学生优质向正、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
        (一)校本教研:课程之基础保障
         校本教研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工作专业能力,引导其关注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行为与表现,关注活动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激励其在反思活动课程各个要素的基础上投入相关课题研究中,并将所学所得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这一螺旋上升式的专业能力提升过程无疑是课程质量最有力的保障。思想品质好、专业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教师,是“四宝”活动课成功高效开展的关键。笔者综合考量四宝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教学能力、性格特征、年龄特点、师生关系等多种因素,选拔出一支活动课专业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四宝课教研小组”。教研小组每月固定时间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确立“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培训策略,构建“专题学习—自主研究—团队诊断—实践体验—自我反思—修正推广”的校本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四宝活动组织及历史知识、名族文化活动、壮族文化建设等方面,以使每一位教师对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开展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深刻的认知,对四宝活动课程开展的策略和途径有系统性的把握。
        (二)校外交流:课程之改善举措
         将“四宝”动课程的教学经验对外展示交流,能够让教师切身体验自身教学之长短,有利于课程效果的有效改善。为此,笔者成立了“四宝教师交流工作坊”,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对我校教师的马山民族文化课程教学进行点评指导。专家准确指出这一课的精髓所在,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意见。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承担校外四宝活动课任务。教师们通过说课、演课等形式进行现场教学展示,并倾听来自教育同行的不同反馈意见,从而进一步确定自我课程优势,发现自身教学问题。不同形式的校外交流使教师对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使其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而以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整合多方资源,课程内容多元化
        生命成长需要积蓄力量、汲取养分,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引入多方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真正体现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校本特色。



        (一)将自然人文资源纳入课程内容
        马山自然人文资源是天然可用的民族文化活动课程资源,往往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亲切之感,易于学生对其进行内化吸收。讲师将搜集整理四宝精神内涵、富有和体现四宝精神的相关人物与事件等知识点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则侧重于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学校特色“四宝文化”与学校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相关活动。
        (二)将现有学科资源纳入课程内容
         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全面素养的发展,与学校开设的各个学科均有契合交叉之处,一经结合,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自然成为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内容。如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与校本手工课的有机融合,因学生上完手工课通常出现满地废纸、材料杂乱的状况,笔者便将“做讲卫生、爱整洁的学生”作为两门课的结合点,于手工课结束之时开展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课程内容为整理、收拾手工课后的混乱现场。这一课程效果明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三)将家庭社会资源纳入课程内容
        家庭作为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资源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家长担任兼职教师参与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将个人专业职业素养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为课程提供全新教学角度.其二是将马山民族文化课程内容延伸至家庭,如家长与学生在课后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以亲子活动作为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于社会资源,学校将社区、养老院、企业、博物馆、纪念馆、公园应急避险场所等十余处社会机构作为活动阵地。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分年级到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社会单位参观学习,接触不同层面、不同内涵的社会知识,实现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走出校园、体验社会的特色教学目标。
        三、引入信息技术,课程形式智能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四宝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使课程形式呈现智能化特征,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创造力,与学校文化内涵高度契合。实现信息技术与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整合,其本质是以课程学习作为实体,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或手段灵活穿插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形式更为形象、直观。一方面,笔者带领教师将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内容充分整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校外展示,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与积极性。如开展“民族梦、中国梦”“学习马山四宝”等系列教育活动时,教师全程录制活动并制作成视频资源,上传至未来网平台,为区域内学马山民族文化活动提供有益参考的同时,又使我校学生在反复观看活动视频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活动的意义。另一方面,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引入网络课程资源,如利用新闻报道、纪录片等补充抽象的马山四宝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具有校本特色的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的构建正助力学生们以饱满的生命力量向正向上,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冯轶群.积极探索如何上好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J].基础教育论坛,2018(64):50-51.
[2]张祺琴.活动课程化德育新起点——浅谈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课程建设[J].少年儿童研究,2019(16):41-42.
[3]刘黎黎.马山民族文化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9(26):72-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