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在3—7岁学前智障儿童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胡玲
[导读] 培智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教学机构,有着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教育教学特征,作为孩子们比较青睐的美术课更是如此。

湖南省娄底市特殊教育学校  胡玲  417000

摘要:培智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教学机构,有着与普通学校不同的教育教学特征,作为孩子们比较青睐的美术课更是如此。培智学校的美术课作为传播审美观念,传承审美思想,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对智障儿童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美术;智障儿童;特殊教育;能力发展
        智障儿童障碍类型多样、障碍程度不一,学习美术课程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普遍存在感知理解力较弱、动手操作力不强、思维想象力欠缺、审美表现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其亲身体验和感受、充分挖掘其审美创造潜力的自主式学习,是美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难点和挑战.操作活动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来获取审美经验的过程,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也更加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
        一、美术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创作能力
        (一)提高学生美工技巧
        掌握基本的、必要的美工技巧是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但是过多强调技能教育往往也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审视当前培智学美术教学现状,有些美术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动手能力弱、美工技能差,而一味将技能技巧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的认知误区,使学生沦为学习技能的“工具”。如何扭转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助操作活动,将学生对美术技能学习、理解的过程自然渗透于探索与操作中。这样既避免了过多强调技能要求,又能让学生通过直接、多元、有趣的方式获得美工技能及经验。
        例如,在组织“小鸡”绘画活动中,将小鸡头和身体画成相互连接的图形是构图技能的难点。由于智障儿童空间感知及构图能力弱,在作画时极易出现“头与身体分离”的现象,而采用反复讲解、示范、强调等传授式方法的教学效果则并不理想。为此,笔者提供了小鸡的头和身体两个部分操作材料,通过带领学生探索、拼摆,引导其发现并理解只有当小鸡的头和身体紧紧相连时才能“变出小鸡”。经过动手操作和亲自体验,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就能有意识地处理好这个构图技能的难点。所以,合理地运用操作活动,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美工技能的提高,还能化解技能教育与学生主动学习之间的矛盾。
        (二)提高学生构图能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提出要掌握基本构图及造型能力的学习领域目标。然而,要让智障儿童理解构图的审美结构,尤其是空间构图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美术教师的教学难题。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笔者认为操作活动能够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构图关系,提高造型能力。
        以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为例。普通儿童早在学龄前期就会出现表现事物前后空间关系的愿望,但智障儿童由于其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前后空间概念不清,哪怕到了中、高年级作画也还会常常出现“透明物体”现象,即前景物不遮挡后景物。为此,笔者设计了“草丛里的动物”“我的家”等绘画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摆放草丛和小动物、房间里的各种家具等操作材料,帮助其直观理解后景物被前景物遮住后只能露出没被遮住部位的空间关系。



        由此可见,只要方法适当、材料适切,操作活动就能有助于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破解,为智障儿童认知及能力发展搭建学习阶梯。
        二、美术教学中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一)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科学是求同的艺术,艺术是求异的科学。培智学校美术教学的关键是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求异、善于求异。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方向,去想别人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以往的美术教学,教师由于过多迁就学生思维能力弱、想象力匮乏等发展现状,往往采用“教师教什么,学生就画什么、做什么”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少给学生留有求异和想象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依赖、僵化和固定的思维模式,变得不愿想象、不敢想象、不会想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尝试利用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学会质疑。
        例如,在组织绘画活动“我爱锻炼”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人体手臂、腿脚、头和身体等拼图操作材料,并提出质疑“人只能做出一种锻炼动作吗?”在笔者启发下,学生通过拼摆具象的操作材料,思维火花被充分激发,思考出做操、拍球、跑步等人体进行不同运动时的动作变化,使得作品表现也各不相同、富有个性。可见,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但需要教师善于发掘和引导。
        (二)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其思维能力是培智学校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也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笔者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借助于操作过程学生能更加充分地感知各种美的模式,能以直观感受激活创作情绪,从而达到发展创造的目的。
        例如,在组织“小鸭”绘画活动中,虽然通过视频、图片等观察后学生对小鸭的形态特征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如果直接要求他们创造性地画出小鸭的生活情景仍会存在很大难度。为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人手一份包括鸭子头、嘴巴、眼睛、身体等部位的操作材料,鼓励学生拼摆小鸭的各种姿态并进行仔细观察。在观察、理解的基础上,最后再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由于操作活动的教学手段运用恰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绘画表现力和创造力。学生作品中的小鸭有的在低头捉鱼,有的在抬头歌唱,有的在交谈说话,内容极富想象力和童趣。由此可见,操作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世界万物的多样变化,更有助于诱发其创作动机,推动其审美联想。
        三、结语
        美育是宽广的教育领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在培智学校美术课程中,教师只有立足于审美教育的高度,着眼于全人发展的广度,科学、系统、扎实地开展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用另外一种方式发现生活的闪光点,才能更好地为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享有高质量的生活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蒙喜华.特殊教育美术课堂中情境趣味化教学策略研究[A].教育理论研究,2019.
[2]赵丽娜.智力障碍儿童现场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蒙台梭利教学法在3—7岁学前智障儿童感官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JK17BZxx034)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