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劳动育人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王丹妮
[导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弘扬劳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山东管理学院  王丹妮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讲话、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端正劳动态度,弘扬劳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也必然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切实负起育人责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系列重要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切实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劳动教育
        前言: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我国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之一,而传统劳动教育课堂往往片面追求单纯劳动知识的灌输和简要劳动技能的训练,欠缺对受教育者心理特征与素质的关注,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的实现。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注重显性外在价值的传统劳动教育已经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多元化的成长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了解新时期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及其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一、高校大学生在劳动生活中存在的不良现状
        (一)家庭劳动教育软化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家长通过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帮助子女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从而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孩子从小会劳动、爱劳动,能掌握独立生存能力,养成负责任的意识。家庭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情操,自立自理的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然而,由于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生活节奏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儿童增多,造成许多家庭教育效果不太乐观。如有些大学生,从小只被要求好好学习,不用劳动。尤其是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对子女教育没有办法面对面进行,不会劳动的主要表现为:到大学报到时,亲戚家长全程护送,什么事都不用做,也不会做;进新校园,学习生活用品都由父母或亲戚拿着;到了寝室,家人忙前忙后地清扫,搞卫生,整理生活用品、床铺、书桌、椅子和衣柜,但是自己却不动手,也不会做。
        (二)学校劳动教育弱化
        高校学生一般文化成绩差,有些大学生在校生活习惯非常糟糕,既不愿奉献,也不爱卫生与劳动,基本表现在个人生活上,衣服脏了,堆在一起不洗,等着打包寄回家,要求家人洗干净了再寄回学校用,或者选择学校收费的公共洗衣机,尽管知道那不卫生,也不愿自己洗。衣服破了,随手扔掉,或寄回家去补好再寄回学校。寝室里的物品乱摆乱放,鞋子、书、衣服、零食、玩具乱堆,桌面上凌乱不堪。几乎没人清扫公共卫生,垃圾乱扔在过道上,等生活老师(宿舍管理员)来清扫。
        (三)社会劳动教育淡化
        对劳动教育没有正确的理念,偏离了教育发展规律的轨道。有些人把劳动教育仅仅看作是体力劳动而忽视了其思想教育的功能;有些人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德育而空喊口号;有些人对劳动教育心存偏见而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有些人严重忽视而导致劳动教育空置化;有些人认为脑力劳动者如博士后、教授工资高不用干体力就不是劳动人民;有些人嫌干体力活钱少又苦又累,没有意识到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同时又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高校学生虽然学的是职业技能知识,但也有学生无法适应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进实习单位后重活不愿干,轻松活又干不了,工作不久就离职,甚至甘当啃老族也不愿参加工作。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态度和劳动伦理品德,掌握经过抽象化、带有总括性的劳动科学知识,而不仅是具体工作或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培养。与此同时,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也是存在的。例如,少数大学生平时逃课睡觉、应付功课,导致不断“补考”、期待“清考”,甚至抄袭作弊;少数大学生消费超前、大手大脚、攀比享乐,一就业就加入了“啃老族”“月光族”;有的吃不起苦、受不起累,不知创业艰难、缺乏创业能力;有的就业后追求不切实际的薪酬待遇,随意毁约、频繁跳槽;有的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甚至产生鄙视普通劳动者的潜意识……上述诸多现象,均与高等教育阶段未能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很大关系。高等教育作为高素质劳动后备军培养的最后阶段,更需要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上用力,补齐高校劳育这块短板中的短板。
        二、充分认识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身全面自由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对象世界,唯物史观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唯物史观出发,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其中,“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重要论述包含着对劳动价值的科学阐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贯彻深化了这些重要论述,提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于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这些重要论述和文件精神来看,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并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并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可以说,离开了劳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职业教育,甚至可以说职业教育是最完整的劳动教育。经过多年实践育人的积累,职业院校拥有开展劳动教育最为丰富的实践操作资源与师资教学优势,不论从人才培养方案、劳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育人形式上看,还是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劳动理论与实践资源的整合来讲,职业院校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较为全面地发挥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技术技能培养代替劳动教育,而应当通过专门的劳动课程让学生明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提高学习技术技能的自觉性。



        随着十九大的召开,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呈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拓展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取向,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从实践上来看,激发大学生的劳动热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从理论上来看,研究该课题,可以推动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历史发展时期,践行核心价值观,遵守新型劳动者的职业道德。
        三、“劳动育人”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列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也在思政教育中贯彻了劳动教育培育新一代青年的理念。同时应当看到,长期以来,重知识轻实践、重智育轻劳动的情况也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更是把大量的经历都投入到知识学习当中。为此,广大教师要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重视劳动实践,从言行举止、教学理念等方面重视劳动教育,通过思政课程中劳动精神相关案例的讲述,使学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崇尚劳动,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丰富劳动精神课程案例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培育“四个自信”时代新人的教育。思政教师在明确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劳动精神的讲解。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关专题,全面系统地讲解中国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案例。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以丰富生动的劳动者奋斗案例进行论述;在讲述改革创新精神时,可以用劳动者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案例进行阐述,形成一个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以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为核心的思政教育系统。
        (三)搭建弘扬劳动精神的专业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通讯设备的更新换代,人类进入全媒体时代。新时代给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诸多挑战,也带来了许多机遇。思政教师应紧紧把握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搭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立体平台,促进劳动精神的弘扬。开设劳动教育微信公众号版块,拍摄微视频,通过推文向大学生发送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向青年学生传递劳动光荣的理念,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和创业观。
       (四)探寻具有地方特色、院校特色的劳动精神弘扬路径
        中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风土人情、发展特色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各有专业侧重点.劳动教育是以亲身操作、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因此势必要与地区特点、学校特色进行结合。思政教师在进行劳动精神相关问题的讲述时,要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结合地方产业新业态、地区劳动新形态,与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形成具有特色的劳动精神弘扬方式。
        (五)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加强劳动教育
        全面的素质教育也应当包括劳动教育。高校要采用多种方式,创造各种机会激励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目的。
        自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创新创业教育便作为必修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国家和学校也竭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创建好各方条件,一是开设“双创”课程,形成双创导师目录。二是成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与各市级区级校级创业孵化园、众创空间。三是定期举办“项目问诊”、融资路演活动。四是每年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从校赛、市赛到国赛,无一不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与支持。所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高校应当积极思考如何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开展劳动教育。
        (六)与思政课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关键环节。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全面地感受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进而在学生心中树立“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政课中进行劳动精神教育,也需发挥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的作用。同时需要明确,弘扬劳动精神的实践活动,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思政实践。思政实践方式多样,提倡在体察、参观、寻访、调研中进行实践。而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定要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主张在实际操作中树立崇尚劳动理念,激发拼搏进取的信念。思政教师要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选择更为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达到弘扬劳动精神的目的。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特征,拟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通过将劳动育人融入到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课程。例如,安徽师范大学设置“新生劳动周”,开设食堂窗口、园艺窗口、打扫窗口等多种岗位供新生参与劳动实践;在理工科的专业知识授课中,从某一定理的反复艰辛实验探索中,强化学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劳动精神。三是以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为推动力。例如,以寝室和社团为单位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专题活动,大力开展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主题的见面会、辩论赛、讲座和论坛等活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郑银凤.“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3):22
[3]徐长发.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5-06.
[4]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8-12.
[5]曲铭峰.德里克?博克大学社会责任观评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44-54.
[6]肖绍明.数字劳动教育与治理[J].中国德育.2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