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家国情怀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陈剑波
[导读] 家国情怀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意识。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初级中学   陈剑波 474450 

【摘要】家国情怀素养是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目标之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意识。历史学科教育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打造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家国情怀
        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激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从而使家国情怀落地生根,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关注的问题。历史教师应善于利用现有教材拓宽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路径,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历史观, 更好地深化学生对于国家、民族、文化与制度的认同感。
        一、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面临的问题
        (一)学习功利性强,忽略精神追求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初中学习阶段。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智商轻情商”的现象。中考科目中历史分值相对较低,这导致富有人文内涵的历史学科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习时间的分配向高分数的语数英等学科倾斜,直接影响到了历史学科学习效果。部分教师从升学率和成绩评比的角度出发,课堂教学功利化,呆板枯燥的教学内容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
        当前,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社会发展过程不断凸显“个人与集体”之间取舍的价值取向。各种利益和道德的矛盾冲突也易诱发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的意识。“金钱至上”“个人主义”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团结、合作、集体”意识淡化,家国观念淡薄。
         二、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素材,编制特色教学方案
         为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落地,历史教师应着重围绕教材进行教学素材的挖掘与开发, 提炼出其中蕴含家国情怀的内容进行重新整编, 帮助学生建立对于家国情怀的系统认知。教师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带领学生重新梳理历史轨迹,选取中国古代与近现代历史进行对比,从中彰显出有关家国情怀的教育内涵。另外,教师还可选取历史人物作为范本,引领学生了解不同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所产生的社会行为及背后蕴含的原因,深化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地方特有文化素材、乡土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事件, 将其与历史教材内容进行融合创新,编制特色化教学方案,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
         (二)丰富教学活动表现形式,深化情感态度培育
         鉴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因此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进行教学方法、 教学形式的创新,赋予学生更加鲜活的学习体验,以此实现教育功能的发挥。


在讲解旧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后,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立思维导图,教师在分析、辩论、评价、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重新回顾历史、 感受中华民族曾经的艰辛与磨难,同时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行奋斗,深化对学生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
         (三)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家国情怀是存在于内心的道德品质,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关键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健全人格。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提问,既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又能有效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课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长此以往,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更增强自我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健全人格。
         (四)构建多元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实践探究能力
         教学改革强调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师应借助实践活动的创设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与理解感受,赋予学生新鲜的学习体验,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博物馆, 在实地参观中充分利用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 引领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红军的路线方针、红军与百姓关系等教材中未涉及到的历史细节知识,同时还能够有效规避单一说教的空洞性特点,激发学生对于真实历史的直接感受, 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有效培育。
         三、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时至今日仍得以传承的根源在于其强大的思想文化基因,这种基因的内核可在家国情怀上得到具体体现。古代孟子所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理念,便表明了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抱负;近代林则徐在被流放伊犁途中发出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慨叹,也昭示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意识。通过向学生传达古往今来先贤们为保疆卫土作出的贡献,能够更好地深化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引导其深入领会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核,正确看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培育。
历史学科设立的意义不仅在于起到思想层面上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同时也注重以史为鉴、发挥对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家国情怀素养是跨越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认知水平仍能够保持不变的人性相通点,表现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林觉民“舍小家为大家”的人间大爱、毛泽东“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满腔豪情等。 通过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言行中渗透有关报效国家的情感态度,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领略其中洋溢着的人性光芒,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担当,进一步深化历史学科在社会价值与个人成长价值层面的有效发挥。
         总结: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历史教学活动弘扬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使他们树立起将个人与集体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责任意识。历史教师应明确认识到家国情怀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运用多元教学手段推进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有效落地,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帆.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103.
[2]张云.浅议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J].课程教育研究,2020(22):14-15.
[3]魏至祥.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1):28-29.
[4]林小梅.初中历史课堂培育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03):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