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易混淆部件教学建议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刘海成
[导读] 一般而言,汉字对于留学生是学习难点,尤其是面对形似易混的部件。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刘海成    300110

摘要:一般而言,汉字对于留学生是学习难点,尤其是面对形似易混的部件。考虑到“攵”与“夂”、“欠”等偏旁形似,所以借助动态作文语料库收集了18个例字的1218个错例,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希望对有其他易混淆部件汉字的教学有借鉴意义。
        参考《汉语水平考试词汇大纲》[1]可知含“攵”的字的教学要求。具体而言, 在大纲中明确出现的部首从攵(攴)的字有十八个,另外,属于其他部首,但字形中含有“攵”的有十个,将这些字按等级分布,见下表:
 攵部字词汇级别分布表

        通过收集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能发现,敲、擎、蔽等字的案例只是个位数字,考虑到要排除偶然性,我们不采用使用频率较低的字,而是以故、改、政、败、敢、整、致、敬、救、散、敏、敞、教、放、数、收、效、做这十八个字调查留学生的书写偏误。这些字来自不同等级,有多样的字体结构且相对常用,其中“做”的部首不是攵,但对于书写偏误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一)攵部字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1.偏误类型分析
        部件错用、结构偏误、误用异体等多方面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一个字书写错误。动态作文语料库处理留学生的作文时,凡字形偏误一律标注“错误”,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偏误类型进行细致分类。上述十八字错误的案例一共 1218 例,又可分成三部分:其中有一部属于字形偏误的错字,一部分使用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别字,另外一部分漏写或是写了拼音。此外也存在其他类型的错误,但不涉及书写问题,本文姑且不论。

        2.偏误原因分析
        其一,外国汉字的误用。众所周知,东亚、东南亚的日、韩、新加坡等国也使用汉字,构成汉字文化圈。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汉字学习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同时也普遍存在一种偏误,即使用他们国家通行的汉字,而有些外国汉字在中国是被视为不标准的。据相关统计,日本通行汉字有 1945 个,其中 1381 个与简体字或正体的繁体字字形相同,占比 67.92%,其余 502 个字采用中国汉字异体字或旧字形,另有六十五个日本“国字”,中文中不存在;韩国通行的1800 个常用汉字中有 1362 个与简体字或正体的繁体字字形相同,占比 75.67%。采用中国汉字异体字或旧字形的有 438 个,另有韩国“国字”十八个[2]。而在华语教学中非简体字、繁体正体者皆视作错字。正如统计的结果,“敢”字,十六个错字例子中有十四个都是写成旧字形,发生偏误的留学生都是日、韩国籍的, 相似情况还在教、收、效三字上有所体现。
        其二,因部件失形而导致错误。在我们考察的范围中,有 363 例因书写不规范而导致错误,其中有 197 例明显在“攵”的书写上有错误,这里所谓错误指没写、错写其他部件和字形不规范。虽然判断字形规范与否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作用,难以量化,但观察到“攵”写成“夂”或是写得像“夕”的约占八成, 是主要的偏误,而且不受国别影响,是留学生的通病。由于构字时部件组合和语境的限制,书写上的细微偏差不影响认读,但从汉字理据考虑,形近部首不容混淆,故学习者的偏误不被允许。至于“攵”书写出错率如此高的原因,这里认为, 一方面是学习者缺乏正字观念,另一方面不排除个人书写习惯的影响,我们发现一部分留学生书写潦草,将“攵”连成两笔或连成一笔书写,造成部件失形。
        (二)形近部件的书写偏误分析
        1.形近部件书写偏误情况
        考虑到国内语文教学,形近部首“攵”、“夂”、“欠”的书写区别总是要特别强调,我们猜测留学生或许也存在形近部件混用的情况。以务、各、条、备、复、夏,次、款、欢为例搜查“夂部”字和“欠部”字错别案例。得到如下结果: 若仅计算书写偏误,共 108 个错字,“夂部”错字 47 例,其中仅四例涉及部件“夂”的书写,两例偏误成“攵”,多数是其他部件变形,如“务”字的“力” 类似于“巾”,“条”字的“朩”写成“木”。“欠部”字错字共 61 例,多达52 例是与“欠”字书写相关,而偏误成“攵”的有 15 例.以目前调查的范围看形近部首“夂”、“欠”偏误成“攵”的共有 17 例,占错字总量 15.74%。
        2.形近部件书写偏误成因分析
        对于形近部件书写偏误的成因可以从字形结构和部件笔画两个方面解释。我们看来字形非常接近的“夂”和“攵”,二者的偏误只是单向的,“攵”写成“夂”大量存在,反之寥寥无几。原因之一就是部件位置的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所录从夂的字十七个,无一例外的都是上下结构的,夂在上,如备、各,夂在下,如复、夏。攵部字五十八个,只有六个不是左右结构,變、嫠、釐、漦、氂、?,这六个字是繁体字或生僻字,常用字中仅“整”不是左右结构。部首位置不同,故留学生学字时不易发生混淆。相比于夂,欠部多居右,这就使得欠部字在字形和结构上都和攵部字相似,所以“欠”偏误成“攵”的数量更多些。
        从笔画上看,攵、欠四笔,夂三笔。书写时人们总是喜欢采用流畅、便捷的方式,很容易笔画顺序相连,所以写“攵”时横、撇之间不再断开,四笔的字讹误成三笔的字,而三笔的字不易写成四笔的。在观察留学生的字迹时,发现“欠” 字偏误中,约四分之一写得类似于“久”,这是出于相同的原因。
        (三)攵部字书写教学建议
        根据上述偏误分析可知,攵部字的偏误主要有两个来源,“攵”书写变形和错用读音接近的别字,在我们收集到的资料中,因为“攵”变形而致错的约占总样本的半数,而别字错误也不罕见,如“做”写别字有 392 例,占“做”字总偏误的 91.59%,“致”写别字有 96 例,占“致”字总偏误的 88.89%,其中大多数“做”写了“作”,“致”写了“至”。可见这两个问题是最为棘手的。
        我们借鉴已有的汉字教学策略[3],针对攵部字教学提出如下解决方案:先语后文,先易后难,找到支点[4],强化正字,说明部首,形旁提示。
        第一,先语后文,先易后难。攵部字的教学符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共性, 理应遵守教学、习得的一般规律,注重理据讲解,不避俗解,重视部件操练等教学理念。所谓“先语后文”就是说,先认读后书写,这是符合教学心理、习得规律的。然后注意先易后难的原则,汉字教学优先展示常用字的字形,优先操练笔画少的字,但是使用频繁和书写简单这两条标准不一定是吻合的,比如数、做, 确实常用,但书写困难,不宜用它们操练书写。
        第二,找到支点,强化正字。如果掌握了某一个字,就能快速认读一大批字, 则该字称为“支点字”。对于攵部字而言,“放”应是一个很好的支点,作为一个基本词汇,在生活中非常常用,而且笔画简单,容易学习,也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符合攵部字的主流。所以在学习书写时,汉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一种认知,即“放”字是一类汉字中的典型成员,其他成员和它的写法相通的, 攵部字多数是右形左声的,在“放”字正确书写的基础上,其他攵部字替换居左的声符,这样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学生的记忆负担。
        第三,说明部首,形旁提示。做到树立支点,精讲部首是关键。具体而言, 有如下几个细节应注意:首先,板书时数笔画数,教师可以板书时数笔画数,让学生树立“四笔反文旁”的正字观念。其次,可使用图片释义法,教师不妨展示手持鞭子的图片和古今字形,引导学生把笔画和图形对应,这样既能引起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字形和字义建立联系。最后,可以采用情景法强化,其中不妨使用俗解。例如播放一段私塾先生教书的动画,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打才能教, 故“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建构形、义联系有助于减少写同音别字的错误。
        总之,汉字教学中应用上述方法,“攵”书写变形的问题和“放—方”、“做—作”的别字问题应该会有所好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方法是基于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理据的,而因为字形的演进、归部原则改变等原因,形、义之间的理据性趋向减弱,不是所有从攴(攵)的字都和手部的动作相关(比如“致”), 也不是所有“攵”都是形声字的形旁(比如“玫”,从玉文声),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不宜过于刻板,若学生过度泛化,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1.
[2]邵文利、杜丽荣.中日韩常用汉字规范异同考[J].学术界,2005,5:135-138.
[3]吴冰沁.近十年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策略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2015,5:42-44.
[4]陈建萍.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支点?±——以汉语水平大纲甲级字解析谈?°支点字?±构建[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