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顺势而为 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薛彩霞 胡旭飞
[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宜兴市城北小学 薛彩霞 胡旭飞   2142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指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进行深度思维,所以在教学实践当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层层推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在现实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老师们认为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因此就不能很好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掌握,忽视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能力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关注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与数学思维的教学之间的关系,关注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引导培养,做好小学生数学思维智力的有效开发,为今后学习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质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就以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比一比》这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借助借助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搭建思维的“坡度”、拓宽思维“广度”、挖掘思维“深度”。
        一、创设情境,给予思维坡度
        课件演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用“比一比”来研究数学。
        师:你能从图上看出哪根跳绳长吗?
        生1:女孩的跳绳长。
        生2:我觉得一样长。
        生3:有点看不出来。
        师:通过观察,我们不太容易看出来哪根绳子长,那怎么办呢?老师带来了这两根跳绳,大家好好想一想,该怎么比它们的长短呢?
        生:可以把两根绳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请学生演示
        师:把两根跳绳并在一起,我们先地这头对齐,再看另一头,看出什么?
        生:红绳比黄绳多一段,所以红跳绳比黄跳绳长。
        师:那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黄跳绳比红跳绳短。
        师:小朋友不仅想出比的方法了,还能说出比的结果,真棒!
        师:回顾方才的比较过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
        生1:看不出绳子的长短,可以动手比一比。
        生2:比的时候一端要对齐。
        师:那你们还能想办法比一比桥上的两个孩子的高矮吗?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让低年级学生在数学课上想说、敢说、能说、会说,消除学生对“说”的压力,提供学生“说”的机会,促使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说数学”能力充分发展提高,让学生的思维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比一比》这节课,是通过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重量,让学生初步感受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教学首先从观察主题图开始,通过观察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发现有困难;接着为学生提供比较的学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明确比较方法,得出比较结论;最后通过回顾比较过程,总结比较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经历比较过程,逐层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给予机会,拓宽思维广度
        师:这里有四支铅笔,有时候我们一看就知道哪个最长,哪个最短。请一位同学把最长的和最短的铅笔挑出来。还剩一支黄色和一支绿色的笔,你认为哪一支长,哪一支短?
        生:差不多长。
        师:通过观察,看不出长短,我们需要想其他方法比一比它们的长短。用什么方法比较?
        生:把它对齐了就可以了。



        师:我们换个称呼,这个叫尾,这个叫头,这样就区分开来了。
        生1:可以对齐了尾,看头。
        生2:也可以把头对齐,看尾。
        生3:还可以把中间对齐,也可以比出绿色的铅笔长一些。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把两支笔和尺子比一比,绿色的笔更长一些
        师:老师把这两只笔并排放在灯光下,你们发现什么?
        生5:绿色的笔影子更长一些,所以绿色的笔更长。
        师:真棒!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6:把绿色笔的笔尾抵着长方形纸的一个角,在笔尖的位置做个记号,再把黄色的笔放同样的位置,看看笔尖位置,就可以看出绿色的笔长一些。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比较的两只铅笔,长短接近,观察法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表达机会。在交流中,学生首先介绍了尾对齐,看头;头对齐,看尾;中间对齐,看两头的基本方法;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用尺子比、做记号比、比影子等方法。
        整个学习过程轻松灵动,学生解决问题热情高涨,学生不同的思维就像是以问题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光线。当思维发散的越多,有价值的回答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课堂也被照的越亮。尽管学生给出的方法不同,各具特点,都抓住了比较的本质:将两个物体一端对齐,通过比较另一端,比出长短。经由这样敢思考、敢表达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更能真正积累数学思考的经验,充分拓宽思维的广度,为形成必要的数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乘势而上,提升思维深度
        师:我们来休息一下,休息办法就是练嗓,老师发出啊的声音,你们能啊一个比老师短的吗?
        师:现在老师啊一个,你们要比老师啊的长。
        师:同学们,看的见的笔有长短,声音呢?
        生:也有长短
        师:对了,看的见的笔有长短,看不见的声音也有长短。那你们的声音比我长,是因为你们用的什么比我长呢?
        生:气
        师:我们体会一下时间行不行,你看老师用了多少时间?
        生:1秒
        师:都知道1秒啦,你们开始啊,你们用了多久?
        生:30秒
        师:30秒比我1秒的时间长还是短?
        生:长
        师:对了,你们的声音比我长,是因为什么比我长
        生:时间
        师:时间也有长短,所以看得见的有长短,看不见的也有长短。 
        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长短,但并不意味着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看得到的物体上。在学生已经掌握比较摸得着的物体长短时,教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乘势而上,又引入了比较摸不到的声音的长短的游戏,让学生在“啊”的过程中,体会到无形的声音也有长短,再进一步感悟到声音有长短是因为时间有长短。
        从有形到无形,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跨越,从具象到抽象的提升,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思与学之间微妙的关系。低年级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理清思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活跃学生的思维,给予思维坡度、拓宽思维广度、提升思维深度,这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舞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