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批注法提升深层阅读名著的能力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高君英
[导读] 唯有“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江苏省常熟市常清中学   高君英  215500

摘要:唯有“教学做合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本文以《骆驼祥子》的阅读教学为例,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悟、知识的牵引、手法的分析等方法对文本进行细读下的批注,从而让学生掌握高效、便捷、可操作性强的阅读方法,以此激发培养学生深层阅读名著的阅能力。
关键词:《骆驼祥子》   批注法    深层阅读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名著阅读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悟、知识的牵引、手法的分析、疑问的记录、留白的填补等方法对文本进行细读下的批注,从而让学生掌握高效、便捷、可操作性强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深层阅读名著的能力。
        一、追溯回顾,整体感知
        批注法是常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学生通过追溯回顾自己以前在读书过程中对批注阅读法的使用经历,整体感知批注阅读法。
        学生经过回忆之后,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是如何使用批注法的,批注法对读书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具体感知批注法是怎样的一种读书方法。
        老师小结:在使用批注法阅读过程中,往往通过勾画圈点、段落分层、语言赏析等来对文本进行标记,这样虽有助于凝聚学生阅读的注意力,便于其复习、巩固、查考,但对文本内容依然不能够深刻理解和理性认知。
        二、归纳分类,概括总结
        教师帮助学生结合具体示例深刻理解这种细读下的批注式阅读方法,使学生明白这种细读下的批注法可以弥补一般批注法的不足,不仅可以从作品的结构、层次、语言等方面着手,还可以深入文本内部,精准把握文章主旨,强化理性认知,与作者形成“对话”关系。
教师发给学生学案,学案给出《骆驼祥子》的细读下批注示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填写表格的形式从示例中归纳其使用方法和作用,并为其分类。
        【示例材料一】
        资本有大小,主义是一样,因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像一个极细极大的筛子,一点一点的从上面往下筛钱,越往下钱越少;同时,也往下筛主义,可是上下一边儿多,因为主义不像钱那样怕筛眼小,它是无形体的,随便由什么极小的孔中也能溜下来。
        批注:“资本主义”本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却被形象地解释为布满钱眼的筛子。“资本”有大小,盈利有多少,“主义”的本质却怎么也跑不了:都是剥削的本质。
        【示例材料二】
        无缘无故的丢了车,无缘无故的又来了这层缠绕,他觉得他这一辈子大概就这么完了,无论自己怎么要强,全算白饶。
        批注:祥子此时的情感是复杂的:是怨怒,还是愤恨?是后悔,还是无奈?虎妞的纠缠不清恰让祥子失去了最大的本钱———自我。正如学者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评说的:“在人格独立、身体健壮和生活方式诸方面,(祥子)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农民———车夫的完整性。”
        三、活学活用,深刻理解
        《骆驼祥子》这篇小说通过叙述祥子个人的“三起三落”来表现社会的混乱和黑暗。学生通过对祥子“三起三落”的部分渐进式选段进行批注来深刻理解这种阅读方法。



        1.教师给出材料一(祥子的第一起也就是他买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这辆车让他整整攒了三年的钱)
        【材料一】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下的感悟式批注:学生独句成段。他勤勤恳恳三年才攒了一百块,一天只有9分钱!一天两天一千天,一角两角一千角,一步两步多少步啊!一句话饱含了多少风霜雨雪,多少早出晚归!所有的艰辛都在“整整”二字中间!
        2.教师给出材料二(祥子之所以攒了三年,也是因为他底子薄、技能少,他最初来到城里只是一个失去土地的农民)
        【材料二】
        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
        老师直接给出学生细读下的牵引式批注(或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外的知识,比如地主、贫农、佃户的人物身份概念等加深对祥子身份的了解):朱栋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说:“他的经历与近代中国因农村破产而成批涌入城市的赤贫农民相似,因而颇具代表性。”
        3.教师给出材料三(祥子从一无所有到攒够钱可以买上车,马上就要实现梦想的他该是多么喜悦和高兴)
        【材料三】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下的手法式批注:动作和神态描写。九十六块的巨款,“拍”出了祥子的决心与果断,“拍”出了对新车的渴望,也“拍”出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满意与自信。“手哆嗦”“脸通红”则表现了他内心的激动。
        4.教师给出材料四(祥子第一次准备买车时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本钱的他只能靠拉车攒钱,但第二次他有了卖骆驼得来的钱,可以通过高妈的办法迅速攒钱)
        【材料四】
        “我是说,对了,你要是想快快买上车的话,我给你个好主意:起上一只会,十来个人,至多二十个人,一月每人两块钱,你使头一会;这不是马上就有四十来的块?你横是多少也有个积蓄,凑吧凑吧就弄辆车拉拉,干脆大局!车到了手,你干上一只黑签儿会,又不出利,又是体面事,准得对你的心路!你真要请会的话,我来一只,决不含忽!怎样?”
        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细读下的疑问式批注:高妈不愧是行家,说得头头是道。更为关键的是她还有一颗热心,每句话都让人听得极为顺耳。这样看来,祥子买车难道不是有望了吗?他有没有通过这种方法攒钱呢?
        师小结:从刚才细读下的批注中可以看出,批注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沉浸于阅读,时时产生一种摩擦力,这也恰恰是我们思考的最佳时机,记录品味那些让我们稍作停留的地方,得到比阅读《骆驼祥子》更丰富的东西。
        结语:深入开展大阅读的背景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所体现出来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认同。经典名著是让人每次读都有所得的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阅读经典,方法是首要的。我们结合《骆驼祥子》学习细读下的批注式阅读法,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进一步把经典读透读懂读深,继而“与书相知”“与书为友”“与书做伴”。
参考文献
[1]罗运群.“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探索——《骆驼祥子》名著导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48):85-86.
[2]汪迟.《骆驼祥子》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尝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26):30-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