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段曰鹏
[导读] 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之中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升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且数学学习之中的一些概念也能够发散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

腾冲市民族完全中学     段曰鹏  679100

摘要: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生涯之中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升入高中之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且数学学习之中的一些概念也能够发散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之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思维能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实际的调查显示,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往往都是“一刀切”,教学的对象也是整体学生,进而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分层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策略进行分析,探究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法;教学方法
        引言:当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差异比较大,好学生学习越学越好,落后生学习步步跟不上。因此,就要求教师不能仅采用“一刀切”的旧的教学模式,而要注意学会利用分层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创新,积极利用分层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班级内部学生实施的分层教学。首先,教师通过和学生的接触,对其有深入地了解之后,再根据学生的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将学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吸收到符合他们接受能力的知识,缩小了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差异,从而促进高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所处的家庭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这就使得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实现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对每一个学生认真观察,设定一些具有层次性的教学任务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表现以及学习变化情况,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指数函数”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根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这一层次的学生是指学习基础以及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B层:该类学生是指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习能力处于中等程度的学生。C层:该类学生属于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都比较强的学生.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分为这三个层次之后便依据教学内容为他们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求A层次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要全面理解指数函数的最基本内涵及定义内容,对其中的指数函数图像以及其所表达的性质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要求B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之下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要求学生对指数函数的基本定义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观察指数函数图像能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以实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教师要求C层次的学生在充分掌握所讲内容的同时对一些指数函数的题目进行研究,能够有效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指数函数应用题,以实现对该层次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运用能力的考查。
        2.按课前预习分层
        课前预习是高中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同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收获的知识也不尽相同。逻辑思维敏捷的学生需要的是重难点的讲解与拓展,而其他学生需要的是基础知识的归纳与总结。高中生应在课前按分层教学的方法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优等生不仅要梳理基础知识的框架,而且要尝试掌握下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中等生要做好基础知识的总结,可在教材中勾画出重点,准备上课时提问.学困生在课前要学习基础知识,并练习基础习题。例如,在预习“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运用预习分层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优等生.优等生逻辑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应侧重于重难点的掌握。优等生要结合自身情况,梳理等差数列这一节的知识框架,对等差数列公式进行推理与计算,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及公式的应用与变形。第二类为中等生。中等生往往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他们的预习内容主要是考试的要点。第三类是学困生。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自律性不强。教师要引导他们总结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浏览等差数列的公式与定义。课前预习分层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3.按考试成绩分层
        考试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阶段性的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在一个阶段内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将排名在前20%的学生划为A类;将排名在A类之后的20%划为B类;将排名在B类后的60%划为C类。在分析了三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后,教师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与教学内容。对A类学生,课上教学内容应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学习与思维的拓展;对B类学生,课上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基础知识与难点的学习;对C类学生,课上教学内容主要应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每次考试后,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层次。比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努力,熟练掌握了阶段性知识,发散了自己的思维,由B类提升至A类,便可以学习更难的知识;学生如果不勤奋学习,就可能从A类下降至B类。这种分层方式不仅夯实了学生的数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考试分层教学法丰富了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结语:分层教学法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弥补个人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教师在分层教学中应注重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构建出比较完善的教学分层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欢.分组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26):58.
[2]孙艳芳.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74,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