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一课的创意活动教学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才晓泉 赵沛荣
[导读]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的最主要阶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  才晓泉  赵沛荣

摘要: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热情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前提,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机的最主要阶段。本课“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的教学,首先创设共情的学习情境,起学生同理心,然后通过“解密黑匣子”、“圆桌会议讨论”和“广而告之生态环保”等一系列创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有效提升生态责任感。
关键词:生态,疫情,共情,探索,活动
        “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是浙科版教材必修3第七章的第三节,本课的重点是“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下降”。课标强调“通过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本课教材,可以发现所举实例与数据比较陈旧,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尚只关注其利用价值。笔者认为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所了解的生态问题第一手资料远超出教材,从利用价值角度来学习生物多样性保护,身就带有偏见和歧视。如果单纯传授书本知识,不能很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流行,更使生态问题成为敏感话题.新冠肺炎的致病微生物2019-nCoV(20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从未在人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新毒株,其自然宿主最可能是蝙蝠、穿山甲等野生动物[1]。2001年引发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的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也是蝙蝠等野生动物[2]。这些原本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中致命病毒,如何会在人类社会上传播、泛滥,最终导致瘟疫暴发,值得人们进行反思。基于疫情内容的时效性及发人深省,本课教学就始于疫情与蝙蝠等野生动物的关联,将学生置身于反思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境,在唤起学生同理心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在探索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生态责任感。
        一、关联疫情,反思行为,唤起同理心。设计意图:蝙蝠是与这次疫情相关度最高的野生动物,学生已通过媒体掌握较多第一手资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家里飞进了一只蝙蝠”,引发学生的思考热情。然后通过分析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看到不同应对方法背后隐藏的信息,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行为.过观看视频《你觉得这样痛吗?》,唤起学生的同理心。
        教师:欢迎同学们平安返校!我们经历了“严冬”,疫情期间你们辛苦了,宅在家里也是为国家做贡献,对不对?蝙蝠现在可是网红,它们不仅与新冠疫情有关,也有报道:2020年1月30日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有约25万只蝙蝠试图逃离森林大火肆虐的地区,侵袭昆士兰东南部地区,甚至闯入城区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现在老师出道题目问问大家:如果你的家里飞进一只蝙蝠,你会怎么办?为什么这样处理?
        学生可能的回答:要用长竹竿打死,扔掉,因为丑陋、有毒;用东西赶走,因为不想伤害生命;关闭门窗逮住它,当宠物饲养,因为长得富有个性、吓人;逮住,清洗、蒸煮,做个菜品,因为野味营养丰富,于养生……
        教师:你们知道吗?如何对待闯入家中的蝙蝠,反映的是我们对它的认知以及如何处理与它关系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觉得它不吉祥,就会嫌弃它,赶走它;如果我们觉得它有毒、有害,毫无价值,就会杀死;如果我们觉得它有独特的审美或营养价值,就会加以利用。其实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我们人类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我们的应对方法对它们来说是怎样一种感受呢?现在我们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短片《你觉得这样痛吗?》
        视频内容:一个街头实验。穿着白色兔子道具的人,在街头随机用力拉扯别人的头发,隐蔽的摄像机拍摄到行人的表情与行为反应,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激怒,甚至与扯头发的演员打架。然后视频切换到兔毛加工厂里工人野蛮粗暴地活拔兔毛的情景。
        教师:活体拔的兔毛可以保留根部,比剪刀剪的毛更长,卖更好的价钱。这是工厂老板的想法,安哥拉长毛兔并不想这样。看了这个视频,大家能否了解到安哥拉长毛兔的处境与感受。比那些兔子还要悲惨的是水貂和鲨鱼,他们被活体剥皮、活体切鳍。人类通过与自然不断地斗争,获得了极大的生存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力只讲利益,不讲生态伦理,压榨其他物种。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必将威胁到对其他物种甚至人类自身的生存。
        二、触及核心,深入探讨环境问题。设计意图:以一个神秘黑匣子里的生态主题物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紧张兴奋的学习氛围。然后结合任务单(表格三栏:生态问题,原因,措施)和视频,以大组(8人围坐大组)、小组(大组内2人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掘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启发学生反思问题背后的原因。
        教师:这是一个黑匣子,里面有一块神秘物品。我现在展示给大家,大家可以观察、触摸与讨论,看看这是什么?现在两人一组,两分钟时间讨论和提问,然后汇总答案。例如可以问:它的质地、用途、材料等。
        展示:小心地从黑匣子中拿出物体(一块被酸腐蚀的珊瑚枝)巡回展示。
        学生可能的提问:这是哪里弄来的?是海里的吗?是石头吗?是生物吗?是骨骼吗?是贝壳吗?……
        学生分享:请一个学生自愿上来抄写、记录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三四个问题之后,邀请抄写员提醒目前的回答情况。当感觉时间合适了,老师公布答案。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这块小小的白色物体,硬硬的,圆圆的,这是取自酸化海洋中的白珊瑚。它本来不是这样的,它曾是海洋中“美丽的花朵”。可是,现在的海洋中,它渐渐消失了。研究发现以前群聚的珊瑚,现在开始独居。人类的活动使海洋变酸了[3]。
        展示:珊瑚海床前后二十年的对比图片
        教师:请大家深深地吐一口气。我们呼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2,它会被植物利用生成有机物,但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养牛业的极度扩张,使空气中的CO2逐渐积累,多余的CO2会被海洋吸收,使海洋酸化。同学们你们也会从多种渠道了解到目前存在的多种环境问题,现在仍是二人小组,五分钟时间讨论和总结,在表格写下你所知道的生态问题与引发原因。
        学生可能的答案:水体污染,因为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随意排放;温室效应,因为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臭氧层减少,因为使用氟利昂等化合物;酸雨,因为燃烧不洁能源;雾霾,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沙尘暴,因为滥砍滥伐过度放牧;赤潮水华,因为农业废水、生活废水污染;物种灭绝,因为人类野蛮开发和滥用化学药剂……
        播放:短片《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视频内容:温室效应,融化的冰盖,饥饿的北极熊;捕鲸捕鲨,濒危的两栖类动物,野生动物市场;雾霾,沙尘暴;各种塑料垃圾污染,污染的河流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视频剪辑。
        教师:看了上面的短片,大家有了更多的直观感受。目前人类活动给地球造成的伤害之深,远非我们日常所见,现在给大家二分钟时间,结合视频及教材补充完善你们的表格。
        三、活学活用,担当环保责任。设计意图:学生受到环境问题的震撼,必定想探索解决之道,这时让学生以大组会议的形式研讨环保策略。有仪式感的活动会使学生更加慎重考虑当前的议题,明确责任。最后,通过合作创作生态环保宣传标语,启发学生于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环保责任。该环节是课堂价值的提高部分。
        教师: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既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也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渐渐意识到,必须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组织的协调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具有约束力“议定书”和“公约”(展示《京都议定书》等协议书的简介和会议资料图片),为全人类的整体利益真诚合作。现在我们也以大组圆桌会议的形式集体研究表格中的生态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可能的措施,五分钟时间,请将具体措施填写在表格第三栏。
        学生可能的回答:加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源;植树造林;开发清洁能源;研发环保型的科学生产技术;禁止野生动物买卖与食用;减少塑料制品使用;保护海洋;调整人类的消费观……
        学生分享评议:邀请每大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表格并解释,全体参与评论。
        教师:环境保护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权力。我们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一起保护地球生态。现在我们还以二人小组,一分钟时间,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创作一条生态保护宣传标语,以后有机会就展示给身边的朋友和亲人。
        学生可能的回答:校园是我家,我们爱护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敬畏生命,保护自然;让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为了美丽的地球,请从小事做起;生命健康,需要干净的饮用水;不要过度开发,要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广告标语。
        教师:今天我们从动物的困境出发,反思了人类的行为。探讨了一些重要的生态问题,设想了解决方案,创作了主题宣传。希望我们能深刻记得这些内容,从自己做起,未来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共同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地球。最后,老师将圣雄甘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一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大多数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略知一二,笔者花了不少时间揣摩:如何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生态意识与责任感落到实处?2020年新冠疫情与环境生态保护息息相关,学生置身其中,受到了较大的震撼。教学设计从这一事件出发,结合史怀泽的生命伦理观,通过展现人类的野蛮残忍的一面,引发学生关心野生动物的命运。教学过程采用先进的创意教学方法[4],设计了一系列合作探索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思维,将模糊的所见所闻形成系统概念,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行动中,树立起生态责任心与使命感.本节教学的中心思想应当可以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名言来概括:“行乃知之始,知乃行知成”。
参考文献:
[1]王楷宬, 庄青叶, 李阳, 等.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与动物冠状病毒进化关系分析 [J].中国动物检疫, 2020, (3):3-12.
[2]SARS病毒来源于中华菊头蝠进一步获证实[J]. 生物学教学, 2014, (4):79-79.
[3]张姝蕾. 海洋酸化将使珊瑚礁在50年内灭绝[J]. 大自然探索, 2008, (4):8-8.
[4]麦克.格尔森. 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 75-78,179-1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