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王慧杰
[导读]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

鄂托克前旗人口早期教育指导中心    王慧杰   016200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幼儿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教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孩子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活动载体
        引言:针对当前年轻父母重幼儿技能训练而忽略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为了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本研究通过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探索有效方法,形成了全方位渗透、多主体参与、多途径推进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实践活动策略。最终探索出了家园  合作的新途径,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教育建议,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促进了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有效提升。
        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当今,年轻的父母们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幼儿的技能方面和大脑开发上。他们花大量的金钱给幼儿报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却忽略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有的幼儿睡得晚起得更晚,家长随着幼儿的性子来,上幼儿园经常迟到,严重影响幼儿园的秩序,影响小朋友们的活动与交往,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变得不自信;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还可以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精力去游戏,然而一些孩子经常中午不睡觉,又或者睡姿不正确,时间一长就会萎靡不振,也严重影响了与其他孩子的游戏活动,与小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无论是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一)做好前期调查,制定实施方案
        在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问卷和家访的方式,就幼儿家庭基本情况及幼儿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观念、方法、教育内容等问题进行详细调査。通过综合反馈,进一步全面地了解幼儿行为习惯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养成的过程加强管理.由专人负责执行,带领小、中、大班教师结合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特点制定调査问卷、观察表格、研讨会议记录表、家长谈话表等。通过各类表格汇总数据,制定每一步的工作计划。其次,根据研究效果做好分析研讨工作,注重阶段性总结。最后,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观测,好相关的记录。在习惯养成中,教师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及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通过对幼儿的行为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记录教学随笔、观察记录
        案例分析等。
        (二)创设活动载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我们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幼儿技能大赛”“生活小能手”“穿衣服大赛”“礼仪小标兵”“满勤宝宝”等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比赛中提高技能,在收获中体验成功和喜悦。我们与家长联手,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使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做科学育儿讲座,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正确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付,了促进亲子互动、沟通,増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幼儿园开展了“亲子运动会”“童心绽放、快乐飞翔”“亲子操比赛”“亲子智力拼图”“亲子科技创新小制作”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幼儿表率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在幼儿园里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就是老师,对于老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而且是不加以选择的去模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会听到幼儿说“我们老师说了不能这样”“我们老师就是那样说的”等等,这就对老师的言行举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例如:有的老师会要求幼儿上课时要坐好,小脚并拢、腰挺直等等,但在上课时自己却两腿分开、驼着背,很随意地站着讲课;再比如要求幼儿搬椅子换地方的时候要把椅子搬起来,不能拖着椅子离开原地,而老师自己却是一手抓起椅子,甩向原地。以上两种情况就是老师在发号施令,自己却没有很好地以身作则,这样的话,老师提出的要求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在任何时候,老师都不能掉以轻心,时刻做好幼儿的表率。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尚是一片空白,相反会对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一父母的言行举止非常注意,父母的不文明言语和举动都有可能会误导他们。针对这种状况,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与孩子在一起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和言谈给孩子做榜样。
        (四)家园配合
        幼儿园教师感觉幼儿比较听话,积极做事;而在家里,多数家长反映幼儿任性、依赖性强、做事拖拉散漫。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园里幼儿坚持每天独立进餐,不挑食、不剩饭。而在家,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甚至家长追着撵着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双方经常相互沟通情况,オ能达到一致的教育目的。一方面,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固和发展幼儿在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互通幼儿在园、在家的情况,共同研究教育方法,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
        结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做好的,要长期坚持并反复训练。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老师把教育活动准备得足够充分,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新时代会产生新问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探索更加有效的途径,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孙山.幼儿叛逆心理的行为表现与导正策略[J].林区教学,2020(05):117-120.
[2]丁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育行为的改变摭探[J].成才之路,2020(14):98-99.
[3]俞晨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J].甘肃教育,2020(09):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