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始,以写为媒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郝雯雯
[导读] 在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穿高中三年。

浙江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学校       郝雯雯   310024  

        在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穿高中三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乡土中国》作为学生升入高中后的第一部正式作品。面对这样一本学术类论著,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指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阅读路径;在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教师又该充当何种角色;这些不仅事关《乡土中国》教学的成败,也对后面的其他书籍的整本书阅读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笔者将围绕《乡土中国》从阅读的初步目的,阅读中的笔记整理,阅读后的反馈,三方面来引导学生构建整本书阅读范式。
        一、阅读前的课堂导读:明确《乡土中国》阅读目的。
        读书在笔者看来,是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的,通过阅读本书你想从书中了解什么内容,解决什么问题。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在学生正式阅读本书前,笔者建议教师有必要进行课堂导读。
        1.带领学生初步了解《乡土中国》的成书背景和文章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其中收录的14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曾在当时的《世纪评论》期刊分期连载过。 这段话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本书是社会学品类下的书籍,属于学术性著作,因此在阅读中对于文本的提出的观点概念需要重视。根据费孝通(1998:4)的说法,这本书是“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学生在阅读本书时,面对本文提出的众多概念,可以通过回答文本中所提到的概念是为了解决乡土社会这个问题中的哪个方面提出的进行梳理。  
        2、提出阅读中的要求:整理笔记,明确方法。
        2017年版课标要求:“阅读要有笔记,记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笔者认为,教师可在明确各类方法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类型来写。
        (1)思维导图法
        《乡土中国》共14篇文章,并不是一本大部头著作,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术类论著,在阅读整本书过程中怎样梳理前后获得的信息,信息链条完整,形成完整的感受,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学会不断通过与文本对话重新建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形式图式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和形成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与方法的过程。 用思维导图式法呈现《乡土中国》整本书的精髓是不错的选择。运用此方法建议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围绕本书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入手,再结合章节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将全书纳入一个较为完成的体系来。
        (2)摘录法
        一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少不了圈点勾画。在阅读《乡土中国》时,自然可以将此方法发扬光大。这里可以确立以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摘录出每篇的核心观点,梳理论证思路。同时标注出自己所摘录核心观点的所处的文章位置。一方面从内容上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读写结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从形式上找出议论类文章寻找核心句式的基本位置。



        (3)提问法
        一本书要读懂、读透,除了了解作者的想法,作为读者也要有自己的观点。阅读是个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观点,笔者也是认可的。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随时记录下自己读完后当下的困惑,以供日后班级内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对文本更加熟悉的一个过程。将提问明确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不懂就问,不耻下问在读书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读写之外课堂结合环节:“说”内容,制作相关视频。
        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方法教师也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来一场直观性的呈现。为此设计了:
        1.课堂三分钟展示方式,在每堂课用三分钟的时间教师让学生对自己《乡土中国》的笔记进行汇报演讲。教师可进行简短的点评,一方面可一直跟进学生的阅读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参与感。
        2.设计情景演示:如果你是某网站的视频博主,现要面向和你一样正在阅读《乡土中国》的高一学生准备一档短视频科普节目,那么作为主要负责人你如何拍摄《乡土中国》系列的短视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拍摄短视频方式,让学生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创作力非常有意义。
        总之通过设计一些读书活动让知识更加有趣直观,也是紧随时代步伐的一种体现。
        三、读后阅读成果反馈:读后问卷调查。
        通过前期的布置任务,中期的展示环节,相信对于学生对于《乡土中国》这本书的掌握情况教师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过笔者看来读后反馈也很有必要。当然这个时候不建议再设计类似读后感的长篇大论,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这段时间的读书内容和阅读经验进行一次回顾和总结。具体可设计为:
        1.读完这本书费孝通最初的提出的问题你现在的答案是什么?
        2.本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章节内容?
        3.再次查看自己的笔记,你觉得对于你本次阅读在笔记方面你觉得哪些地方做的比较满意?
        4.如果下次再阅读学术类论著,你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想法?
        很多教师在阅读中提到从“这一本”到“那一本”,强调在阅读中通过引入不同的书籍来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就出发点来讲我是认同的。可阅读也强调主体地位,既然要求学生阅读《乡土中国》那么注意力应该在这本书上面,阅读中的繁芜杂乱和喧宾夺主是教师应避免的。
        现实的丰满程度取决于师生之间的配合。因此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教师应首当其冲,自己先将这本书梳理一遍,对于自己读书中的经验和启示也可以跟学生一起交流。整本书阅读在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上,有其独特的价值。要保障整本书阅读收到更好的效果,前提是教师必须先读以及与学生共读。教师若不从自身先读书做起,整本书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 言犹在耳,作为一名教师,深知欲知此事须躬行的意义,只有教师自己先沉浸到书中,才能引导学生,一切的构想才有完成的可行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