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黄英良
[导读]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简便计算能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运用运算定律以进行相关的教学。

广西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 黄英良  537500

摘要: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简便计算能力,老师要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运用运算定律以进行相关的教学。要想让学生对数学的敏感度提高,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计数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课堂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效地提高计算能力,为学生将来学业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简便计算
        引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运算能力逐渐成为数学教学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之一。运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让学生明确运算技巧与运算法则之间的关系,并熟练掌握各种运算技巧,进而有效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一、精准设置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风向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在计算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航向是否正确,教师对知识的落实是否到位,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与否。可见,只有精准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在教学“笔算乘法(不进位)”时,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理解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2)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中目标(1)、目标(2)体现了目标的基础性特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重难点,目标(3)强调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层层递进,为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指明了方向。
        二、注重培养简算意识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因此,在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入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简便运算的缘由,鼓励学生养成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的习惯,并提倡算法多样化,为学生主动运用简便算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例如,计算125×32×25时,如果学生无法发现要把32拆分成4×8,就很难把原式化为(125×8)×(4×25),那么按照原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不仅繁琐,而且出错率高。又如,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后,教师让学生计算2018年有多少天。没有简算意识的学生只会一个月一个月地将天数进行相加,而有简算意识的学生,则会列式计算为30×12+7-2或31×7+30×4+28。因此,计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再进行计算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出简便运算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观察再简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
        三、注重理解算法算理
        在简便运算教学中,许多运算方法都与具体的算法算理分不开的。因此,当学生具有简算意识后,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法算理,帮助学生夯实简便运算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例如,教学101×48、99×48等计算,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简便运算经验,但遇到这类计算时仍不知道该如何入手解答。这时,教师可从乘法意义或算法算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理解:“101×48就是101个48,可以把它简化为100个48加上1个48来理解与计算。同样,99×48相当于从100个48里面去掉1个48。又如,在教学186-74-26这类减法计算的过程中,对于为什么要把原式变为186-(74+26)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法算理。这样对学生进行算法算理的指导,使学生心中清楚明了,计算时才能又对又快。因此,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中,理解算法算理是基础。学生只有对算法算理凊楚明了,才会自觉地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计算。长此以往,学生的运算技能就会转化为技巧,简便运算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四、口算完善计算能力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口算作为计算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应当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老师要明确的一点是,口算不仅仅需要提高速度,还要注重有效提高学生的正确率。在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熟练掌握口算能力为基本要求,在训练中注重提高正确率,让学生由慢到快逐渐提升。并且,老师要对应地提供简便的方法来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口算能力的学习,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100以内加减法学习与了解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口算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数值。教师可以先通过10、20、30这些数辅助学生进行计算,进而再提出十位与十位相加,个位与个位相加。因此,这就需要老师训练学生对口算进行掌握,在遇到之后学生就能直接进行运用,从而提高做题的速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度。在单位计量的学习中,对于长度体积的计量单位学习,老师就可以带入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比如积木,魔方等等。老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计算水平。
        结论: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师需要在明确新时代的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来进行相应的改进,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做到提高教学效率。老师要努力让学生注重培养计算能力,并且在课堂上以提高计算能力为基础。这样,オ能够有效地推动数学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能力。老师要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之处,为数学教学更好地改变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华芳.核心素养下计算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5):139-140.
[2]陈骞.论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J].成才之路,2019(24):58.
[3]喻命良.小学数学计算提高妙招[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146-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