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龙荣
[导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广东省信宜市洪冠镇中心学校   龙荣   525327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不能一味注重成绩提高,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建立的人品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将道德价值观应用到生活中,教导学生尊重他人,维护公共利益、爱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课程教学
        引言:初中阶段的道徳与法治学科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徳素质,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高速发育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懵懂建立起,对初中生进行必要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既符合新课程改变标准要求,又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而且,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思想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因此,本文将以如何在道徳与法治课堂上渗透思想教育为论述重点,结合笔者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育期,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想要展现自我魅力的思想正处于扩张期。然而这样的思想意识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应该教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尊重,懂得应该尊重什么及如何尊重他人,并进一步明确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宽则得众”,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之后,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我还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英国著名戏剧家萧伯纳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街头遇到一位小姑娘后发生的故事,进而,让学生真正懂得“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对任何人应该平等对待,要谦虚,尊重他人”这一道理。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树立起一个良好的交际心态,在尊重中共同成长,在被尊重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且,培养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意识,反思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自己及他人。
        二、心系社会,维护公共利益
        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原因,思想的可塑性很强,正是处于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的最佳时期,具备良好意识的初中生将在改善社会公共道德和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中,积极地培养学生公共意识,教导他们心系社会的学习生活态度。利用教室的音响播放了一首2003打击非典时的歌曲《手牵手》,随着动人的歌声传出“手牵手我的朋友,爱永远在你左右…因为你和我,才有明天的彩虹”引出了教学的重点“维护公共利益,心系社会,关爱他人,感激每个清晨为我们的生活忙碌的人们,感激每个清晨为环境更加清洁的人们。教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服务社会。当然,服务社会的含义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什么,哪怕是捡起一个塑料瓶放进垃圾箱也是对社会的一种服务。所以,通过对学生公共意识的教导和培养,将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加强,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在实践中培养初中生的责任意识
        所谓责任,就是在做什么事情之后自己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在中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从心理上认可责任担当意识,才能使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集中投入。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极为重要,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所认知的责任意识来进行探讨,从而积极参与到道德法制教学中,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和他人,让学生将自己所了解到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或物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不断结合生活实际,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例如:教师在开展初中“交通安全知识课”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先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找一下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关于交通安全知识的材料,让学生上课时将材料带到课堂,教师也要将不同的交通标示给学生讲解,在课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就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解析交通安全知识来互相加强认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肯定也会经常遇到些交通事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关于交通安全的宣传片给学生浏览,在课程中结合实际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从而让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得到正确的发展,增强其责任感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整体素养。
        四、爱国护国,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各个教学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因素,通过爱国教育让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并逐步让学生明白国家利益至上的道理,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坚实的中流砥柱例如:笔者时常会为学生们播放一些抗日战争的影片片段,让学生们了解到国家建立的艰辛,革命前辈的鲜血换来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完整,调动起学生的爱国意识。比如学生们在观看记录抗美援朝战役的《上甘岭》片段时,当他们看到黄继光革命先烈忍受着烈火焚烧时的片段。学生们看到后有的不禁潸然泪下,整个课堂的气氛安静下来,学生们逐浙明白,现在平稳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国家利益至上的信念下,黄继光同志忍着烈火的剧痛进行埋伏,为取得战争的胜利,保卫了我国领土的完整。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进行并且会不断进行下的工作,这是一项伟大而辉煌的事业。
        结论:总的来说,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通过思想教育在道徳与法治课堂上的渗透,逐步完善起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公德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毕生事业。
参考文献:
[1]马晓环.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225.
[2]周华.出其不意 方能引人入胜——浅谈道德与法治课的导入艺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256.
[3]白文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才智,2019(04):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