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许磊
[导读] STEM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STEM是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和数学( Mathematics)的简称,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和联结,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安徽省合肥市翠庭园小学    许磊
 
        STEM教育理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STEM是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和数学( Mathematics)的简称,其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多种学科的相互融合和联结,让学生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学习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017年2月6日,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技术与工程教育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技术与工程问题。而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即STEM教育,强调要注重运用已学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注重设计过程的展开和研讨;注重亲自动手实践和改进;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而不是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相应任务。通过梳理小学科学现有教材,我们发现有许多涉及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内容。由此,我们可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加入STEM教育的应用。下面以四年级简单电路课例来进行阐述:
        “电是可以在特定物质中流动,一种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源。”这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于物质科学领域第6个主要概念:机械能、声、光、热、电、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于“电”学习内容的描述。的确,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来到我们的家里,是怎样让电器产品运转起来,家长们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去摸电?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吸引着孩子。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一内容所提出的学习目标,针对3-4年级的学生学习特点和学情,我们引入STEM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电,安全使用电,拓展利用电。
       一、案例实施目标
       科学目标:认识电的产生和用途,探究与电相关的知识,学会安全使用电。
       技术目标:能够使用导电笔、发光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小电机、蜂鸣器、电磁铁装置等完成简单电路的搭建。
       工程(设计)目标:能够根据不同要求和用途,自主或合作设计各类简单电路图。
       艺术目标:设计的电路图外观简洁,正负极电路清晰,拓展制作具有美感。
       数学目标:能够根据用电器的所需电压,计算或适配出需要的电池个数。
       二、教学实施条件(准备):
       1.能够上网的电脑若干台。
       2.搭建各类简单电路所需的导电笔、发光二极管、导电胶带、电池、小电机、蜂鸣器、开关控制器、电磁铁装置、碳纤维发热丝(能够实现发光、发热、发声、转动等用电现象)等器材。
        三、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提出:
        (1)从身边用电器提出问题:这些器具为什么能够发光、发热、发声、能动?引导学生认识到电能源。
        (2)关于电能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知识?让学生自由表达。
        (3)关于电能源,你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汇总,找出典型问题4-6个。



        例:电从哪儿来?电可以干什么?电器是怎样工作的?电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是不是所有的电都是不安全的?自然界中哪些地方存在电?
       2.方案设计:
       (1)将4-6个问题分派给不同小组,由学生自主通过网络搜索,并在记录本中记录相关信息,小组交流后,汇总信息,全报汇报,教师适时点拨、讲评。
       (2)针对学生在汇报电能源可以干什么后,根据用电器发光、发热、发声、能动等工作原理分组探究。(根据学情,也可以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这些工作原理,开展设计和实践。)
       (3)引导学生分小组自主设计研究方案。
       (以发光举例:)
        探究目标:利用现有材料搭建出一个能发光的电路。
        所需材料:导电笔、电池、开关控制器、多色发光二极管
        电路设计图:(略)
        设计说明:(略)
       (4)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电池电压与用电器电压适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3.实践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图开展搭建活动。
        (2)教师适时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注意搭建要美观、有创意。
        (3)对学生的搭建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集体的智慧来解决,超出知识范围的问题,建议学生通过网络寻找解决的办法。
        (4)小组搭建中要注意每位学生的分工,应让每位学生参与活动中。
        (5)若有与实际冲突的设计,建议学生及时调整设计图。
        (6)最终的成品应基本符合设计目标的要求。
        4.作品分享与评价:
        (1)学生分组展示作品,并就作品设计目标、修改、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进行说明。
        (2)教师对学生作品适时拓展,提出更高要求,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改进。
        (3)根据学生作品呈现情况,分别授予“最佳创意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工艺奖”等。
        (4)引导学生基于生活场景在课后继续改进自己的设计和作品。
        总之STEM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获取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本质则是让学生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STEM教育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过项目或者问题驱动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多种学科的知识。项目或者问题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按照不同的分工搜集项目或者问题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材料,最终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完成项目或者解决问题。STEM教育理念在我国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还在初步试验阶段,很多方式和方法都需要教师不断的揣摩,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定能增强学生对各科以及综合运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