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 让学生有话可写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8月上   作者:黄巧林
[导读] 在习作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却发现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非常困难。学生们一听要写作文就哭丧着脸,唉声叹气,宁愿多写其他作业,也不愿写一篇作文。

 重庆市沙坪坝区山洞小学校  黄巧林  

摘要:在习作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却发现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非常困难。学生们一听要写作文就哭丧着脸,唉声叹气,宁愿多写其他作业,也不愿写一篇作文。我们逐渐认识到有意义的活动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基本手段,一个好的活动设计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提升其对某一生活领域或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将体验活动与一定的写作教学目标或训练重点密切联系在一起,就能达到将生活体验、思维训练、技能指导融为一体,建立三线合一的作文指导序列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具体活动的设置,既能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又能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关键词:活动体验式   小学中段   习作教学  
        一、活动体验式习作教学的背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的习作提出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然而在习作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却发现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非常困难。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如此痛苦地写作文?我把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拿来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在一年中的16个作文中,有的作文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整体水平较好,比如“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环保作文”、“第一次做.......”、“秋天的图画”;有的作文内容空洞,语句不通,词不达意,如“风景优美的地方”.“介绍家乡的景物”、“未来的......”、“父母的爱”等等。进一步对比分析,最终发现,写得较好的几次作文都跟我们开展的几次活动有关。比如.“我们的课余生活”,因为我们学校开展了“2+2”校本课程,每周一的下午会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单元学习时,开展了综合性学习,学生分别传统文化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由上可见何不让孩子们先活动后习作?
        二、活动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方法
        (一)活动先行。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全国通用教材,其单元作文要求设计是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语文能力等的普遍性特征而进行的系统性编写。因此,在活动体验式作文教学应用时,需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使用。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易于操作又贴近生活的比如集体做游戏、做实验、户外参观、班会活动等实实在在立体存在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及感受,作为学生写作的原动力。转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促使学生还体验到情感表达出来的畅快,体验到感受得以深化的幸福,于是对写作这种抒情形式给予了最大的认同,逐渐爱上了写作。
        (二)方法引领。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对于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认真地去观察事物,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因此,活动体验式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从而!生活的有心人。


例如,在学习描写一种动物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的资料、图片等,使学生对动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去观察实体。比如一次游戏,我们要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体会心情的变化;实验要注意观察实验的步骤;参观要注意看到了什么,什么顺序参观的?让学生不是光玩,而是带有一定目的地玩, 玩和学两不误。
        2、提炼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专题编组,每一组的习作与课文紧密相关。因此学生在活动后习作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比如四上二单元习作是关于“观察”的,本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题西林壁》中告诉我们可以按方位顺序观察事物的不同样子;《爬山虎的脚》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表示时间的词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描写等等。
        3、教会学生自主修改。
        “好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的重要性。修改作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着手,对文章进行重新审视、精心锤炼。现在如今很多学生都做不到这一点,大多是听听看看而已,很少认真地再修改自己的文章。
        其实,学生的习作修改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体验。根据本次的写作目标改正错别字、标点和病句之常规要求外,并且注重修改的重点,或是文章的立意、结构,或是描写人物的方法等。每次作文都重点培养一种能力,经过循环往复,最终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表达能力。
        四、具体教学案例
        我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二单元习作为例。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
        “近来,你留心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
        从单元习作的要求来看,主要有两个内容可写:一是观察一个事物,写出新发现和观察过程中的趣事;二是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中均出现了连续观察这个知识点,相较于三年级观察作文的提高,我选择了“连续观察”作为本次活动的内容。
        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前,我就给全班布置了一项课外活动——种豆子,原因在于豆子常见、发芽的周期短,容易操作。
        活动开始前,我教给孩子们种豆子的基本方法,并且提出了观察要求:颜色、形状、生长有什么变化?你看到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让学生每天观察豆子的生长变化,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来。照片要求发到班级QQ群里,孩子们不光展示了自己种的豆子,还积极交流起来:为什么有的长得好,有的长得差?有什么方法吗?学生的兴趣持续浓厚,没有因为时间太长而放弃。
        在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习作方法,让他们运用到自己的观察日记中。如《题西林壁》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不一样。我就引导学生回去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豆芽样子;《爬山虎的脚》中对叶子颜色的变化、茎上的细丝描写得非常细致,学生回去同样对豆芽的茎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连“茎上的白毛“都记录了下来;《蟋蟀的住宅》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学生立刻也把豆子写成了一个生长的娃娃。
        一个单元的课文学完了,豆子也刚好长成了豆芽,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日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篇习作。我惊喜地发现,每个孩子都变得那么会写;有的描写十分细致,有的语言诙谐风趣;有的感情细腻,体会深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基础课程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
[3]《体验式作文教学》崔雪梅.《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