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在歌唱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20年6期   作者:廖桂萌
[导读] 众所周知,声乐是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实践艺术。《尚书》中有一段话,"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也就是说,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便叫做诗;通过人声吟唱和吟唱诗歌中的语言发音,延伸人们的思想和愿望,突出诗意,那是歌;根据歌曲的层次来创作音乐,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

        廖桂萌 (泉州市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6-008-02
        众所周知,声乐是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实践艺术。《尚书》中有一段话,"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也就是说,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便叫做诗;通过人声吟唱和吟唱诗歌中的语言发音,延伸人们的思想和愿望,突出诗意,那是歌;根据歌曲的层次来创作音乐,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和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来表达语言的意义。意大利著名歌唱家、歌曲作家G.P兰皮尔蒂曾说过:"歌唱的嗓音是从讲话发展出来的,讲话和歌唱时在一定意义上有一致的地方。"笔者认为朗诵作为另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歌唱更为一致。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和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
        通常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阀,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也是如此。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强迫用声,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自然的深呼吸。例如,当闻到花香时,气息被深深地吸入,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它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不由自主地便用上了深呼吸。在歌唱教学中,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地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完全隔离开,因此,当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时,尝试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以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还能更容易地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的气息逐渐变得"深、通、活",为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
        唱歌要身心愉悦。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


它们的运动状态和它们之间的协调程度决定了歌唱声音的质量。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此时,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处于积极、开放、不过度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常的讲话中,我们不需要像唱歌时那样张开喉咙。然而,在歌唱活动中,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出现,这使得一些歌唱者产生了一种错误的意识,即开口时不能发声。这种意识迫使歌者不自觉地收缩喉镜(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他们张开喉咙良好的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不仅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的清晰,正确把握作品感情表达。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十分重视咬字吐字,所谓"字正腔圆",即只有正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领会歌曲的内容,演唱才能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歌唱语言往往和歌曲风格、韵味紧密相关,因此,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艺术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歌唱时,要求每个字都必须准确地做到咬字、归韵、收声。在声乐领域,汉字的构成一般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亦可由声母或韵母单独构成子音),或称子音、母音、尾音。在歌唱时,字头出来要准、重、快,迅速转入字腹,歌唱的长音、行腔要靠字腹来过渡,因而这一部分与发音技术的结合最为紧密。字腹要唱得饱满、流动,要"咬"而不"死"。字尾必须交待清楚,保持在规定的韵中,否则子音就会发生变化。有人把"吐字"归结为字头出来要准,要有爆发力,而把"咬字"归结为字腹到字尾要咬得住,又要从容自如,适应行腔的要求和规范。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需要下功夫练习,朗诵则是练习咬字、吐字的有效防范。在唱一首歌之前,把歌词分开,用长音朗诵,易于体会每个字的着力部位,头、腹、尾的结构及收音和字的整体概念等问题。歌唱时,不仅单个字要交待清楚、还要注意到歌词的语调规律,语调是指句子里声音的高低变化和快慢轻重,表达一定的预期和情感,对歌唱者来说,要特别注意口气、语调和重读、轻读两方面,歌唱者反复研读朗诵歌词,这样便于准确把握语调规律,结合旋律表现特点,向观众传达歌词的意义。
        四、结语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音乐与文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才能发挥各自的特点。要实现音乐与文学的融合,就要充分理解歌词的意义,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体味歌词的情趣和韵味,分辨歌词的组织结构、句法、韵脚、轻重长短、艺术手法等,这样演唱时才能恰当地利用声音的特点,有效地表达歌词的意义和情感。

        参考文献:
        [1]沈祥源著.文艺音韵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08
        [2]李波.《浅谈朗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