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龙任飞
[导读]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湖南省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龙任飞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成为道德教育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我们教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育人,其次才是知识!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才能融入我们的情感?有哪些可行的情感教育策略?下面我就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离不开导入这一环节,而导入过程就是一个创设情境的过程,更是一个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精彩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整个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在这方面,教学实践比理论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更易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反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连自己都是无精打采,一副“看破红尘”的神态,又怎能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唯有教师进入角色、激情四溢,才能与学生碰撞出和谐的情感火花。
        2、融洽的师生人际氛围。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有了这些,害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吗?几年的教学时光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拥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与学生在生活中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是更是平等的,我的课堂上经常是笑声不断,学生都喜欢我的语文课。“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对语文上紧地学习,效果也就跟了上来。
        3、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曹操的《观沧海》一文时,我一边播放名家的朗诵,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联系诗歌内容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出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慷慨激昂的壮丽场景。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席慕容的《长城谣》时,我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副苍茫辽阔的图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深入地体会了诗歌中游子的那份浓浓的思想之情。



        由于不受时空、物质、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借助语言描绘情境和体态模拟情境不愧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两种情境创设方法,对于条件一般的农村学校来说很是值得一用。
        二、知人论世感悟情感。
        语文阅读由认知、理解、评论、赏析四个过程组成,其中,理解是个关键所在。没有理解、缺少理解、错误理解,这是阅读的失败,同样,没有情感的阅读,也是失败的阅读。因为,没有情感的阅读,其认识是肤浅的,是不可能产生共振的,换句话说,没有情感的阅读,是不可能有真正理解的。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领悟情感。
        俗语说:“文如其人”,考察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以及创作动机,联系作品考察作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阅读理解散文作品极为重要。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废墟的召唤》,可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宗璞当时处于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头中,整个国家正是处于百废待兴、去就创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要建设一个崭新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要靠每一个人的投入和努力,时代在呼唤、废墟中的中国在呼唤,呼唤一种积极投身改革的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学中联系了历史,了解作者,倾注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篇散文的感情特色,深入理解课文。
        三、诵读中体验情感
        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然而,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重要一环。充满激情的诵读,会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情有境,体会也就会更深。
        1、配乐朗诵。
        语意的表达加上旋律的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在这样的情感世界,更容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如学习《赤壁怀古》时,组织大家配乐朗诵这首诗。我当时给学生们配的是《十面埋伏》,同学们一面聆听着朗诵者之慷慨抒情,一面也随音乐诵读,感受着那空旷苍凉而又大气磅礴的意境,身心沉浸在惊涛拍岸的恢弘气势之中,仿佛走进千年之遥的那个古战场,仿佛听到了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拼杀声,还有那烈焰腾腾的江面,同学们在动听的朗诵中进行了如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当然,给朗诵配乐一定要选取适合作品主题的乐曲,不然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弄巧成拙。
        2、反复吟诵。
        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青春永驻,是因为它经过了作者反复的推敲,精雕细琢才形成的。所以有的文学作品我们就会读了一遍又想读第二遍,并且会发现每读一遍都有新的理解、更加深入的理解,好作品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
        3、对比诵读。
        对比诵读,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诵读,也可以是不同作家的相关作品的对比诵读。对比诵读可体验出作者情感程度的深浅,襟怀的宽窄,志趣变化,人格的高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在语文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和责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