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麦芒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5期   作者:戴志云
[导读] 每次提到校园暴力,脑海里的画面就是:差生,男孩,无法无天.....直到有天中午,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慧慧和学姐打起来了!刚刚来了好多男生!”经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我们班一位女生(高一)和同专业一位女生(高二)因一周前在微信群里一点小小的语言冲突后各自“酿大招”,分别通过拉帮结派的方式孤立,谩骂,诋毁对方。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职业中专学校  戴志云

        每次提到校园暴力,脑海里的画面就是:差生,男孩,无法无天.....直到有天中午,我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慧慧和学姐打起来了!刚刚来了好多男生!”经了解后我才知道:原来是我们班一位女生(高一)和同专业一位女生(高二)因一周前在微信群里一点小小的语言冲突后各自“酿大招”,分别通过拉帮结派的方式孤立,谩骂,诋毁对方。导致后面的事态渐渐严重,互找男生帮忙扇耳光,扯衣服,最后发展至找来校外人士”等校门”,准备实施报复。我纳闷的是:为什么这几天她的表现几乎与平时无异,直到她们相互撕打、动手,才让周围的同学有所察觉。也是从这次开始,我才开始对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开始重视起来!
        通过观察和咨询以及案例参考,不难发现:男生女生在相处时是很不相同的。男生打架,也许在第二天又能言归于好,有说有笑甚至称兄道弟。但女生几乎不会这样。女生普遍内心敏感,对事情的认知会逐渐地密思极恐。女生之间的怨怼是慢慢积累,渐渐增加的,女生之间的报复一般也是比较有周密计划的。而矛盾可能会只是因为一点小摩擦,也许是因为某个男生,也许是因为嫉妒,甚至很可能只是因为看不顺眼。而在施暴行为上,女生一般会在有足够的把握或者倚仗时才会将计划和手段一一用上,给与被施暴者重重一击。女生还喜欢拉帮结派,对被施暴者使用冷暴力或者言语、舆论攻击。又或者损毁被施暴者重要物品,制造谣言诋毁被施暴者名声或大肆传播被施暴者的隐私。而后果一般会让受害者受到极大的肉体和精神伤害,陷入难以自拔的自卑之中,甚至走向极端,造成一生的伤害。
        女生之间发生的欺凌更让人难以相信她们都还只是一群孩子。肉体上她们扇耳光,揪头发,打倒在地,扒衣服,下跪更甚至是针对女生下体施暴。精神上在盐城有女生被口含黄瓜被侮辱;四川初中女生遭扒光羞辱并拍照;广州女生疑被迫吃避孕套等等。种种行为令人不忍直视。
        我带的是女班,班上百分之九十都是女生。我发现平时她们就有小团体之分,并且每个小团体都有“领头羊”和“代言人”。十六七岁女生内心一般是敏感的,容易被蛊惑和煽动;而一颗讲义气的“侠心”也容易使小团体抱团、排外。每当有矛盾出现时,如果老师不加以干预一般就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领头羊”和“代言人”能较好的控制矛盾的发展,通过小团体之间的自我调节,矛盾自我平息。


一种则是矛盾不断升级,甚至从两个或三个人的矛盾扩大成为两个三个小团体之间的相互“敌视”。而在这种“战况”下,老师的介入甚至会成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让小团体之间的冲突从言语不合升级为身体攻击。
        因此,在控制校园欺凌事件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自己的班级,能够在矛盾发生的初期,便通过引导、调解,来解除同学之间的相互敌视。作为成年人,我们拥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们之间的矛盾有着更深入的认识和见解,可以通过与同学们的谈话,在日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容忍不同意见的能力,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们摆脱暴躁、不安的情绪,让她们能将注意力放在未来、梦想等更有意义的方面;而不是专注于自己的所谓“地位”、“颜面”等方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各个小团体的“领头羊”和“代言人”。能够在小团体中拥有话语权,这些“领头羊”、“代言人”往往会形成领地意识,她们的存在就是校园欺凌事件的爆发点。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对“领头羊”和“代言人”进行打压,降低她们对小团体成员的鼓动和控制能力;在此基础上,化解小团体意识,增强班级团结。一个团结的班级,是控制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先决条件。
        第三,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遭遇暴力时保护好自己。一是在学校不要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有事情要及时找老师解决。二是在不是很严峻的形式下可以勇敢说不,不要一味软弱。三是如果遇到校园欺凌要冷静,采取迂回战术,拖延时间,寻求老师的帮助。四是可以顺从对方的话语,可以适时引开话题,分散对方注意力,避免正面发生矛盾冲突。五是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激怒对方。最重要的是被施暴后一定要及时和家长,老师,学校反映情况,甚至可以报警。不要试图以暴制暴。
        现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廉,很多人披着未成年人的外衣做着恶魔的勾当。而被施暴者又不敢声张,让施暴者能屡屡轻意得手。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老师除了谴责,应该是可以多做些什么的。相信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有闪光点的,也许我们某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拉回一个走向深渊的孩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