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视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品德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培养的研究,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创新观念和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做好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在全社会培养积极价值观,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品德;研究
前言
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学习与培养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
可以看出,高校的社会公德教育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实际上,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人类活动不能彼此分开,更不用说社会公共生活了。人们一直希望这种互动将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秩序中进行,而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任何国家和阶级都有这种愿望和要求,这为产生社会道德提供了条件。这些共同的愿望和要求在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伦理,从而产生了社会道德。它的出现和发展符合人类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范,以确保社会公共生活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条件
(1)社会公德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只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并根据要求正确处理公共关系,才能帮助学生,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走自己的路,势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影响人际交往。社会公德是大学生公共生活正常发展的保证。大学生离不开社会和集体,他们的行为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应受到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纪律的限制,并且不能随心所欲。社会公德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社会公德通过其约束力来调节大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的行为,从而有序地进行社会公共生活,有利于确保社会稳定和促进校园和谐。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氛围中,大学生可以通过正常的社交互动来享受自己的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情感并提高他们的个性,这有助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
大多数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现代道德观念,道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在行为层面上实现。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社会品德和行为有失范,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意识和思想道德要求,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不同的知识和行为,缺乏自律,对他人的需求更多,对自己的需求更少。结合对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对大学生社会道德观的问卷调查和笔者的观察,笔者认为,大学生缺乏社会道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会道德失范行为
(1)文明礼貌。
一些大学生不遵守礼节的基本规则。在人际交往中,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个人外貌,文明语言和端庄的态度被认为已经过时,而发型,怪异的服装和不文明的言语有时被视为“时髦”。当一些学生与同学交谈时语言不文明,当一些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不同的看法时,尤其是当他们停止不文明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会伤害他人并变得庸俗。
这些行为影响了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2)诚实守信。
1)考试中有更多作弊行为。考试室纪律处以三个命令和五个申请,但是每次都发现作弊。
尽管大学建立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但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的规定,而且对监考人员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评估,但大学生作弊是很普遍的。事实和作弊方法无穷无尽,作弊方法难以预防。甚至还有专业的枪手可以帮助作弊考试。
2)不偿还学生贷款。
学生贷款由政府补贴,无抵押,以身份,性格和声誉为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按期偿还贷款取决于学生的诚信。但是,毕业后,个别学生无视他们在贷款期间所作的所有承诺,并且没有偿还贷款的意识。大学生的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自己的诚实信用原则,使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而且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四.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学校管理问题。一些高校未能为改善学生的社会道德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其次,大多数学校的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德育的目标是模糊的,理想的,缺乏等级制度的。德育的内容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德育的过程是抽象的,空洞的。许多老师在忽略道德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目的的同时,也注重道德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能从现实出发。这样,无论理论多么完整,它都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讲道。第三,德育评估体系不能客观地衡量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不是参考学生日常社会道德行为的表现,而只是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课程的考试结果来评估。而且依靠死记硬背的考试成绩几乎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社会道德水平。一些学校没有将德育作为道德教育中的基本规范教育,没有形成强调崇高道德而不强调公共道德的学校道德氛围。
五.加强大学生社会品德教育的措施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外在因素的作用。外在因素包括受教育者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出生和成长的家庭,接受教育的学校,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等。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下加强影响大学生社会品德形成发展的外部因素建设,
应当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人们总是处在一定的气氛中,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某些思想和道德观念,一个人必须受到各种环境气氛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建设社会公德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提高还取决于整体社会公德的提高。要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并且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训练和测试他们的道德选择能力,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每天清洁宿舍楼周围的环境和教室的卫生状况,让学生检查校园内的不卫生或不文明现象,并主动对社会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通过组织各种校园公益活动,学校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社会道德行为的外在化。
五.结束语
大学生是杰出的年轻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于振兴民族和繁荣国家,大学生承担着比社会上其他成员重的特殊责任和使命。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立即消除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行为,但是存在一个过程,即逐步降低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行为,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继续探索各种对策,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的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有效性。简而言之,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素质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长期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双向主体性:高校德育教学的关系维度及其探索[J]. 荣光汉.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