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很多高校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的工作局面。但从制度、绩效等方面推进非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大思政”格局,以及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探索网络思政教育的途径,这些工作在部分高校开展得仍然不尽人意。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途径,才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育人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机制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跨界协同思维已经成为培养人的一种基本的创新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协同育人内涵
协同育人,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融入育人内涵,创造出新的内涵,其一词源于20世纪欧洲的“知识三角”,是为实现国家人才资源强国、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而提出,旨在通过教育、科研、创新三大领域的协同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础、科研是理念、创新是目标,三者间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形成的“知识三角”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并未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不认同全课程协同育人机制,他们认为专业教师的职责就是搞好专业课教学,这就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出现“两张皮”现象,直接导致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学生辅导员三者之间各自为政。同时,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后勤保障和服务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高校非思想政治课程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有待更深层次的挖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体制尚未成型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方面来说。许多高校的行政领导对思政教育重视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协同育人的理念把握不够精准,因此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协同育人机制制度的构建中显得有点捉襟见肘。教职工、专职辅导员、教学秘书等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实现教育资源、教育成果、教学方法的深入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工作机制体制尚未形成。
(三)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单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即相当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将二者放在同等地位,几乎没有协同育人的理念,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离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的现象。因而,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碎片化和片面化的特点。同样,由于协同育人理念尚未真正树立,思想政治课在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完全是“两张皮”,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只教学、不育人的怪现象。很明显,这样的现状几乎完全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使命背道而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措施
(一)多主体参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是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在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同时,应当将关注焦点转移到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结合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而高校党建工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为了协调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党建工作,助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成功,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成为最好的选择。
在协同育人体系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目标都是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但不可忽视的是两者之间仍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协调。将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才可能有效丰富高校协同育人的内容、确保高校有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价值,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政治坚定、品行良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育人机制工作中要面面俱到。许多大学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朋友到异地求学,难免会有沮丧情绪,加上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为了毕业后考上一个好的研究生学校或考上公务员,每日与书为伴。长此以往,当面对挫折以后心里难免不开心、甚至抑郁,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他们成为面对压力,勇往直前;面对责任,敢于担当的人。
(三)建立促使育人主体发挥育德自觉的激励保障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因此,要发挥各个主体在育德上的自觉性,建设激励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满足个体需求的方式激发内部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的能动性更好发挥的机制,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教师激励与学生激励相结合等,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机制是指为德育共同体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以保证德育活动的有序运行,包括物质保障、队伍保障、组织保障等。
(四)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构建以协同育人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打破传统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生活化。高校应设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学生生活实际,例如,高校可通过社团活动、公益活动、高校联谊会、校园文化活动等,将理论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另外,高校还可通过校企合作、研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各行各业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拓宽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升其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社会实践等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水乳交融,成为协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终促进协同育人体系真正发挥作用。
(五)构建校际资源共享机制
每个高校有每个高校的特色,有些高校特色课开设得好,有些高校基础研究比较扎实,同样每个老师有各自的教学方法、授课方式,因此高校之间应该取长补短、加强交流,教育部门可以通过举行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比的形式,让每个老师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让学生在每一堂思政课都能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因此校际资源分享很重要。
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协同育人理念的有效融入,不仅能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较好的遵循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还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与最近发展区的客观要求。高校要进一步发挥协同育人机制的主导作用,依据育人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育人机制,从而将高校思政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75-80+89.
[2]陈晓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4):71-73.
[3]吴雪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9(30):136-137.
[4]宋丹,崔强,侯庆敏.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思考和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26-129.
[5]张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