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及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任立才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任立才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加强,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开始广泛应用。
        中国华冶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  408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加强,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开始广泛应用。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面,与传统建筑有着很多区别,将此类区别进行分析,在项目的设计前期进行考量,提高设计施工的效率,更好的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建筑;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引言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深化改革不断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由于具有高效减排、绿色低碳、构件生产质量高、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等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中国宏观政策的要求,也在中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助力前行。虽然在其推进过程中,相比于欧美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化水平较低,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1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特点
        1)工期短对于住宅建筑工程来讲,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花费较长的工期,传统施工工艺在工程完工封顶前,还需要花费大概2个月的时进行交工前修饰处理。而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来讲,所有构件需要在厂家进行统一制作,然后运输到场按照要求进行组装即可,整个施工流程更为简单,所需时间更短。例如预制外墙板施工时,应用木砖进行外墙安装,主体结构封顶时可以立即对外围结构进行封闭处理,相较传统工艺可节省一半时间。2)节能降耗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住宅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且结构造型设计更为多样化,对工程施工资源的需求也更大,再加上管理不科学,往往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就混凝土装配住宅建筑施工建设效果来看,主要是通过预制构件的现场安装,完成主体结构建设,无需现场配置施工材料,对比以往现浇作业,预制装配施工难度小、效率高。尤其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完全于工厂统一制作完成,可从根源上解决资源浪费的问题。例如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选择应用预制外墙板技术,可减少墙板使用数量,减少大约40%的木材需求。另外,预制施工还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节省了废弃物处理相关费用,前期所需投入资金更少,经济效益更高。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特点及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2.1建筑立面影响因素
        1)外饰面材料的影响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在工厂制作的原因,其构件尺寸精度高,构件成型好,因此可为建筑立面效果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现今主要的预制外饰面有素混凝土饰面、瓷砖饰面、石材饰面和陶板饰面。瓷砖采用反打技术,在工厂铺贴并连接锚固件,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要远高于传统施工现场铺贴瓷砖的工艺,不易空鼓、脱落。石材和陶板通过反打技术,可以取消传统工艺的干挂龙骨,节省材料和人工费用。2)立面造型的影响建筑师在立面设计时,往往喜欢采用凹凸的线条线脚变化,来实现丰富立面效果的需求。而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生产工艺特点,凹线条的模具成本费用要远小于凸线条的模具成本费,因此在预制建筑设计时,建议采用凹线条替代凸线条的表达方式,在标准层线条尽量保持一致,或其线条变化有规律,有明显的重复率,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又美观的效果。3)预制构件分缝的影响预制单面叠合式外墙体系及预制夹心保温外墙体系,由于其防水性能好、外侧可免除湿作业模板、如吊装安装精度控制好的情况下无需传统二次抹灰等处理工艺,可直接进行饰面工程施工等显著优点,在预制装配式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但这两种体系也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预制外墙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比较突出,此缝宽一般为20mm。采用涂料遮盖的方式很难保证长期自然条件作用下,此处缝不开裂。因此,如能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将预制板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作为立面的表达因素,则可降低后期立面效果降低的风险。


        2.2吊顶环节中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逐渐的激烈,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大。而竞争的过程中施工技术是竞争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的房屋建筑施工中,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项目吊顶也是非常重要的项目。传统的建筑工程吊顶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影响,同时还会使用到一些对应的施工机械与设备,从而影响到吊顶施工效率的因素较多。然而在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之后,施工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也会逐渐的减少。然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吊顶的施工质量要求比较高,施工的精度需要严格的控制。因此在施工之前需要作业人员对龙骨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测量,保证施工的准确性,从而为后续的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的金属吊顶,由于金属吊顶的结构比较中,这样就会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
        2.3灌浆施工要求
        进行灌浆施工所用的拌合料现取现用,为保证灌浆料质量达标,在进行拌合处理前应在搅拌桶内提前加入80%的水,然后充分搅拌3~4min,将剩余20%水加入其中,再次搅拌均匀后静置排气,待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便可进行灌浆操作。正式灌浆时要求混合料温度在5~40℃之内,要避免阳关直射,且要注意其初凝时间为15min左右。其中,对于与灌浆料存在直接接触的构件需要进行洒水降温处理,降低构件表面温度,以免温度过高或者表面过于干燥,而影响灌浆效果。并且灌浆作业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温度过低将会影响灌浆质量。一般灌浆最佳时间为预制墙板两侧现浇部分合模之前,以及对预制墙板进行矫正处理以后。为保证灌浆质量达到专业标准,可选择应用灌浆套筒作业,遵循从下向上的顺序,通过PVC灌浆孔依次完成灌浆作业,待浆液达到最上端的PVC灌浆孔并流出时,则可确认灌浆筒内全部灌满,利用软木塞将溢流孔以及灌浆孔全部封堵严实。在完成灌浆后4h以内,要注意严禁预制墙板受到震动。
        2.4预制框架柱的影响
        在装配式框架项目中,预制框架柱的上下层纵筋一般采用灌浆套筒的连接方式,由于这种连接方式的特殊性,柱内纵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纵筋不可并筋(灌浆套筒无并筋连接形式),上下层同一定位处纵筋直径变化只能相差一级,且只能上层柱纵筋直径小于下层柱纵筋直径(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直径规格不应大于灌浆套筒规定的连接钢筋直径规格,且不宜小于灌浆套筒规定的连接钢筋直径规格的一级以上)。在梁柱节点处,柱内钢筋为避让梁内钢筋,一般柱内纵筋的间距控制在100mm以上为佳,纵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因此,如果上下层间框架柱截面变化,建议每一边收缩的长度等于柱纵筋间距(大于等于100mm);三面收柱的,尽可能控制在一边或两边,且每边收缩的长度大于100mm。框架柱纵筋配筋设计时,建议将同一位置处的纵筋不同层间直径、间距尽可能归并,如需改变纵筋直径、间距,建议4~5层一变,这样有利于提高设计、制作和施工效率,减少模具套数,降低成本。
        结语
        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目前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保证其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是重要的前提,结合工程的实际实用性乒,采取专业的施工技术,为我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文彬.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比较分析[J].工程技术(引文版):0028.
        [2]王爽,王春艳.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建筑造价对比浅析[J].建筑与预算,2014.
        [3]吕嫣,周文宁,孟泽江.浅谈装配式模块化住宅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应用[J].建筑知识,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