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陆彦平
[导读] 摘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实现城乡建设目标,推动我国社会持续发展。
        甘肃省清水县自然资源局
        摘要:城乡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实现城乡建设目标,推动我国社会持续发展。但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为此,本文对规划批后管理进行探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展开深入探究,提出合理的管理方式,以加强城乡建设效果,巩固城乡经济实力。
        关键词: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存在的矛盾不断增多。为解决现存矛盾,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有必要做好城乡规划审批后的管理工作,确保规划内容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升总体建设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
        1.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
        对于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定义有很多,本文对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理解为:城乡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或者各类专项规划由政府批准实施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各类规划实施的管理工作。在这一环节内,管理人员需要对相关许可证及资料加以审核,对工程建设施工的整个过程展开规划跟踪和管理,做好各环节的监督管控,从而达到规划实施的目标。具体来说,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范围和内容为:
        1.1范围
        所有在城乡规划区内的工程项目,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规划审批开展的规划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和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管理等。
        1.2内容
        城乡规划管理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总图审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以及建设项目的申请、方案审查审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放线验线、建设项目各环节的动态化监督和管控、规划竣工验收,还有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查处等。因此,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管理活动。
        2.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基本原则
        2.1综合与系统管理原则
        城乡规划本身就具有综合性特征,需融合城市和乡村的具体特征,注重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这一特征使得审批后管理部门也具有综合性特点,在管理工作开展中,要从法律性、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科学性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加强管理效果,满足全过程管控要求,提高城乡建设水平。而系统性则是要求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城乡规划方案的审核与落实。以往单纯的依靠长官意志或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开展的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统一、综合管理。统一管理体的构建则可完善规划管理工作,从不同层次加强管理的有效性,改善城乡建设质量,达到最终建设目标。反之,各层次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甚至矛盾重重,互相推诱、扯皮,城市规划管理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2.2动态化实时管理原则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会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而发生较大变化。城乡规划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要素,但不是最终目标。所以在城乡规划中,除要从城市和乡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量外,还要以动态化的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完善城乡规划内容,创新管理模式,确保城乡规划落实的可行性和高效性,从而达到城乡不同阶段的建设目标。
        城乡规划建设中涉及的项目内容较多,在安排这些建设项目时,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既要考虑规划要求,又需充分考虑到其互相之间的发展要求和整个城市的发展要求,既要坚持规划原则,又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考虑到城市动态系统运行情况。

城市规划后的管理工作,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监督过程。
        3.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具体措施
        3.1完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只有明确依据法律条文并加以落实,才能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工作的有效性,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城乡规划的目的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有序发展,实现两者的共同进步。但这些建设活动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法律法规基础上,变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避免因管控不严谨而造成混乱的局面,降低城乡规划水平。同时法律法规的完善,也有助于加强审批后管理的有效性,确保各类资源及配套设施完备齐全,推动项目的有效落实。
        在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下,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可做到科学划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能,让其各司其职,高度落实相关规划,控制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在规划许可证书审核中,依照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审核严谨性。此外,对项目建设实现全过程、全周期管控工作,实时跟踪和处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自然资源、住建、环保、行政执法等部门间的协作,确保规划方案的全面落实。
        3.2构建反馈系统,落实沟通协作机制
        一方面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基础上,建立以单位为核心的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将各单位部门违反规划的劣迹记录在案,对存在违规行为拒不整改的建设单位,要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停办在办的审批手续和规划验收手续,待违法建设行为妥善处理完毕,消除对规划的影响后,方可恢复后续规划手续的办理。另一方面构建内反馈系统,将规划审批方案录入系统,对审批后管理行为予以实时跟踪,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快速解决违反规划的问题,加大规划方案的执行力。从而提高审批后管理水平。
        3.3落实监督和公共参与制度
        监督和公共参与制度是规划审批后管理的重要手段。要广泛宣传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公众对规划的知晓率。一个规划方案,审批前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公示,以公示牌的形式将规划建设方案内容公布出来。公示牌内容包括项目具体位置、相邻关系、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举报途径等。审批前公示的目的是征求群众的意见,使群众了解身边正在实施的建设项目,让市民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把城市规划看成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大事。通过该制度的落实,提高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充分发挥民众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能。
        3.4加强队伍专业性建设,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凡城市规划管理好的城市除了有科学的规划,完备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体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有一支良好的规划管理队伍。第一,构建专业的执法团队,整合现有资源,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第二,做好人员培训,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规划执法队伍的素质,掌握和运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提升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水平;第三,注重创新和优化,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及现行的法律政策,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理念予以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
        4.结语
        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的依据和根本,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实施的保障。只有提高规划管理水平,才能有效提高城乡建设质量,达到最终建设目标。为此,需加大对城乡规划审批后管理的重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优化城乡规划批后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7)
        [2]邹天明.浅谈我县城乡规划与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四川水泥,2019,000(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