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思想扶贫实施 宋欣怡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宋欣怡
[导读] 摘要:思想贫困是困扰农民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商洛分公司  陕西西安  726000
        摘要:思想贫困是困扰农民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实施思想扶贫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头戏和硬骨头,思想观念的贫困是如期扶贫攻坚的拦路虎和绊脚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为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探索精准扶贫中如何实施思想扶贫提供了基本遵循。基于此,本文就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思想扶贫实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思想扶贫;精准扶贫;对策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思想扶贫的意义
        1.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先行之策
        在扶贫实践中,我们对贫困的认识过于狭隘,单纯强调经济意义,往往忽略精神和思想上深层次的贫困根源。以经济标准作为贫困线的衡量尺度,以经济收入作为脱贫与否的衡量标准,过分强调物质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是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的“亚贫困”状态的重要因素。因此,精准扶贫不仅要精准扶经济上的贫,更要扶思想上的贫;不仅要以经济脱贫为标准,更要以精神脱贫为主旨。精准扶贫要以思想扶贫为先行之策,才能实现贫困人口“真脱贫”“脱真贫”。亦如毛泽东所言:“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2.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
        精准扶贫思想不仅蕴含着经济扶贫的重要内容,更深刻地指出了思想扶贫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摆脱贫困的“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其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蕴含在精准扶贫思想中,点明思想及精神层面的扶贫是贫困治理的根本之策,也是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3.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安排。这一长效机制下,思想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首先就要对扶贫对象的思想状况要有精准认识,因地制宜、因人实策制定精准化扶贫举措,抓住贫困人口脱贫诉求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激发内生自主脱贫意愿。同时,思想扶贫可以发挥扶贫主体的思想教育力和精神感染力,时刻以帮扶贫困人口“真脱贫”为己任,让精准扶贫“精在思想、准在理念”。思想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可以为贫困人口提供先进的思想理念、相当的智力支持和精准的政策指导,真正促进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和自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因此,思想层面的扶贫是精准扶贫实施的重要抓手。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实施思想扶贫的对策
        1.做好思想扶贫工作部署
        一定要在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中充分体现思想扶贫的重要性。根据贫困地区发展水平、民风民俗和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思想扶贫总体规划,并进一步细化为操作性强、具有当地特色的实施细则和扶贫举措。思想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掌握国家、省、市、县制定的精准扶贫各项政策,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精神。在学习吃透政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县情、乡情、村情,按照政策内容、标准和程序加以贯彻执行,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扶贫工作,推动思想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2.发挥基层组织思想扶贫的作用
        思想过硬的基层组织是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力量,是改善贫困地区思想贫困状况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配备一批政治素养强、行动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基层干部。基层干部与贫困群众有最直接的联系。基层干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发挥排头兵作用,真心实意为贫困地区村民服务,耐心细致讲解扶贫政策,将扶贫政策方针落实到位。可以建立贫困主体思想状况数据库,时刻精准掌握贫困主体思想动态,努力思考贫困主体的穷根所在,针对致贫原因把好脉、用好药。
        3.营造思想扶贫氛围
        很多贫困主体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缺乏了解,持犹豫和观望态度,难以达成思想共识、形成“同频共振”。党员干部要结合贫困村、户的实际,加大精准政策宣传力度,包括各项原则、实施办法、运行机制等,保证扶贫过程的公开透明,打消群众的疑虑和困惑,帮助他们树立敢于脱贫致富的必胜信念。可以通过制定村规村约,将“扶贫不扶懒”、“破除等靠要”等写入村规村约,制作成墙报、村歌,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提高村民自我约束和管理的能力。要将思想扶贫与乡村振兴计划、文明村创建结合,评选表彰思想扶贫先进村、先进户。
        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自主脱贫先进人物,树立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正面引导带动贫困户学习身边的榜样。很多贫困户只有亲眼看到身边的真实事例,才会在内心产生触动,产生脱贫想法、坚定脱贫决心。还可以通过集中评选,确定反面典型,由致富能手进行帮带,争取早日脱贫不掉队。
        4.变贫困户的思维方式
        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是精准扶贫道路上的最大拦路虎。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对贫困户的精神引导。扶贫工作要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让贫困户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使其认识到精准扶贫政策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英明决策、政府解决深度贫困的力度不会减弱。贫困户在思想上认同精准扶贫工作,逐渐改变顽固保守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响应和行动起来,才能在国家政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脱贫奔小康。
        加强培养贫困户市场经济意识,改变传统的“重农轻商、重产轻销”思想观念,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安排贫困户外出务工,既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还可以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现实,产生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进而努力工作奉献、依靠勤劳致富,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5.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培训
        思想扶贫重在扶志,还要扶智。教育扶贫是做好思想扶贫应有的良策,是彻底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长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大力发展乡村义务教育,让贫困户子女享受到公平均等的教育资源,不让任何一个人因贫困而辍学。加大基础教育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农村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进行思想扶贫,还要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着手,鼓励他们接受教育并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开展扶贫专班教学,传授农业实用技术等脱贫技能,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聘请优秀专家进行宣讲,组织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为贫困户传授脱贫经验,树立脱贫信心。
        结语:
        以精准扶贫的视角审视社会存在的思想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实践中,一定要深刻理解思想贫困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障碍,充分考量思想扶贫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及破解思路。
        参考文献:
        [1]杨文静.精准扶贫战略下思想扶贫的对策研究[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2)
        [2]冯菊香,庄建霖.精准扶贫重在思想扶贫[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4)
        [3]冀建峰.论精准扶贫中“思想扶贫”[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