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也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以及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电力安全运行控制策略实施,引起了技术研究人员及变电站运维管理人员的重视。在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实现过程中,如何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设计质量的合格性,同时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成为当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中的主要面临的问题。基于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实现过程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运行特点,简要分析了电力安全运行对策,以期为相关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电力;安全运行
引言
变电站是维护电力系统高效运转的核心因素,涉及诸多设备类型,对电能的有效配送意义重大。面对社会用电需求的持续上升,自动化与安全运行成为重点,是保证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立足电网系统,变电站是重要构成部分,其运转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关乎电网系统的供电质量,事关系统运行的效率。基于此,为了维护电气设备的有效运行,现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势在必行,强化变电站运行的高效监督与管理,全面做好电力安全运行维护工作,在根本上为用电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坚实保障,推动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电气自动化以及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社会生活,电能是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随着用电量的增加,用电隐患也逐渐加大,尤其是大负荷电器的应用,促使电气设备深受挑战。而电气设备运转状态与变电站自动化以及电气安全运行息息相关。其次,只有依托较高的电气自动化水平,保证电力运行的安全性,才能切实提升变电站管理水平,保证高质量的电能输送,为电力系统稳定发展营造更加优质的环境。电网规模的逐渐扩大要求变电站具有更高的输变电能力,因此工作难度有所增加。为了有效提升变电站的管理水平,需要尽力达到电网变化的工作要求,为我国电力系统改革的稳步落实创造良好环境。作为清洁性能源,合理的电能运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是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各种类型的电气设备产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但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均需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电力安全运行提供电能。
2影响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电力安全运行的因素分析
2.1自动化系统设计因素
自动化系统设计为实现电气自动化运行的核心,自动系统的设计质量,对于电气自动化的运行质量以及电力安全运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实际发展中自动化系统设计因素对电力安全运行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动化系统设计存在的安全缺陷,造成电气设备机组控制出现异常;线路运行短路,产生电力故障、设备故障、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现象。
2.2管理制度因素
变电站管理不完善,是造成变电站出现电力安全事故的因素之一。其中管理制度因素造成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变电站的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存在的管理漏洞、安全漏洞、防护漏洞,使电气设备出现故障,输出异常,造成电力安全事故及经济损失。
2.3硬件因素
从变电站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控制模块方面分析可知,硬件因素为直接影响其自动化运行质量及电力安全运行质量的因素。硬件因素造成的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和电力异常运行现象主要表现为:电气设备超负荷运行、带障运行、维护不及时、性能调配异常,造成设备出现故障、维护成本升高、设备应用寿命降低、发生电力安全事故及经济损失等,对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及控制综合运行成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3实现电气自动化和安全运行的有效方式
3.1自动化系统设计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的架构设计适宜采用分层分布的方式来进行,该架构主要分为三部分:网络层、间隔层和站控层。作为整个电气架构的连接网络,网络层以工业以太网为基础。间隔层的功能是对变电站中各类一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并且对设备进行保护。电气自动化架构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站控层,站控层可以对电气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功能全面,并且可以自动化识别变电站系统内部运行中的各类设备故障问题,进而维护并管理网络层、间隔层的不同硬件设备,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及时修改。
3.2提升管理制度
重视自动化管理制度的优化与完善,维护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立足变电站自动化运行,其安全性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要进行科学分析,重视规划,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具体讲,从人员管理角度分析,要对人员制度进行优化,重视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切实提升整体运维管理技能水平,促使各种人员能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重视做好设备维护检查,提升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对自动化的高效管理,维护电力运行的安全性。立足变电站整体架构,其硬件设置的分析主要是对硬件配置进行全面了解。具体讲,在站控层,其主要包含的硬件设备有服务器、报警器以及监控机等;在网络层,硬件内容有交换机、光缆以及光纤接口盒等;中间层的硬件以电能采集装置、开关柜以及相关保护装置等为主。在硬件设施的支持下,能够进行数据的高效传输。基于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以网络层通信光缆为依托,实现双以太网传递目的,维护电力安全运行。只有依靠科学的二次设备硬件设计,才能增强对一次设备的监督控制,为安全性奠定坚实基础。
3.3升级电气自动化系统硬件配置
建设电气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在于硬件设备,只有可靠的硬件设备才能使电气自动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站控层主要涉及的硬件设备有GPS对时器、报警器、服务器、监控器和五防系统等。网络层主要有通信电缆、光纤接口盒、交换机、规约转换器等。电能采集装置、监控保护装置、直流电源和高压开关柜等则是间隔层中主要应用的硬件设备。就通信系统的硬件配置而言,借助于硬件设备的数据能够实现有效传输,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应用Modbus通信协议和双以太网来传输数据。
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下,变电站自动化进程势不可挡。但这一过程中安全隐患较多,给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将安全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电力企业需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这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具体做法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系统、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加大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力度等,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学文,唱环凯,杜永祥.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
[J].山东工业技术,2019,(21):178.
[2]袁永悦.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9):1114.
[3]桂烜.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4):2.
[4]张财军.变电站电气自动化与电力安全运行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