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猪口蹄疫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其具有热性、急性和较强的传播能力。一方面可能会对养殖人员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爆发,进而对我国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造成影响。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猪口蹄疫的发病症状,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猪口蹄疫;发病症状;防控措施
前 言
猪口蹄疫病,别名叫做口疮。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由于较强的热性、急性和接触性为人们所熟知。其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一方面,病原体可以经消化道黏膜对猪体进行感染,另一方面,病原体接触到猪体的鼻子、眼睛和乳头等器官,也可以进行传染。有关调查显示,该病具有发病率高、传播快、流行性强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在新发病区域,其发病率可以达到100%,而在免疫区域内,发病率也可以达到50%。其没有特定发病时期,一年四个季节均有可能大规模发生,但是在冬春两季发病更为频繁。由于其具有较强烈的传染性,并且对人也具有感染性,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和加强防范的传染病。
1 猪口蹄疫的病毒种类
该病毒按照血清类型可分为七种,分别是A型、C型、O型、亚洲I型(AsiaI)和南非SATI型、SATII型、SATIII型。其中影响范围最大的是O型,A型位居第二。其余五种类型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具体而言,七种病毒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其病原体为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
2 猪口蹄疫的病原特点
猪口蹄疫病毒具有以下病原特点。其一,耐低温。该病毒在4℃环境中较为稳定,在-70~-50℃之间,病毒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理活性,可以保存数年。其二,对于高温没有很好的抵抗性。将病毒置于37℃环境中4小时就可以进行灭活。其三,对干燥有良好抗性,但不耐酸碱。该种病毒更易在中性环境中生存,酸性和中强碱性环境均可使其灭活。理论上而言,宿主死亡后,肌肉内产酸营造酸性环境,可以快速灭活病毒。但在宿主体内产酸不良部位的病毒,比如骨髓、腺体、淋巴结等处的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数周,甚至存活数年。同时,养殖环境中残留的猪体分泌物也可能存在病毒,并存活较长时间。
3 猪口蹄疫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FMDV病毒传染途径较广。常见的,病毒可经吸入、外伤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方式进行传播,感染易感动物。畜群之中,最为常见的感染途径是近距离接触的方式。其传播媒介广泛,无论是否具有生命,都可以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具体而言,携带口蹄疫病毒的其他偶蹄动物、患病猪体的骨、肉、血、乳制品、粪便等,以及养殖病畜的圈舍、水源、草场、草料,甚至还包括被病毒污染的器具、畜舍垃圾、饲养员的衣物等,都可以作为传染媒介。该病在动物年幼时更易发病,情况也更为严重,死亡率较高。成年动物次之。动物处于不同生长期时,其易感程度也有不同。
4 猪口蹄疫的病症特点
4.1病理变化
患病猪体往往体型消瘦。这是由于病毒使得猪体口腔内出现水泡或者溃疡,影响了猪体进食。病猪会出现大范围的粘膜溃烂或者长出水泡,尤其是口腔、蹄部皮肤等位置。其胃肠粘膜也会出现溃烂和出血点。同时,该病还会造成猪体心脏受损。特别是幼年期的猪体,患病后往往还伴随着心肌炎等疾病。损伤的心脏一般会具有心肌纤维变形等情况,整个心脏出现“虎斑心”的情况。心包上也往往会出现呈针尖状的出血点。在实际的诊断中, “虎斑心”也可以作为检验猪体是否患病的重要依据。
4.2临床病症
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病毒也表现出不同的致病力,因此,口蹄疫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口腔黏膜、乳房和蹄部等部位出现水泡是常见的症状。该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8~20小时。发病以后,在临床上的典型表现便是蹄部出现水泡,病体体温升高,可达到40~41℃。嘴角黏膜处出现小水泡,或在口角处出现糜烂情况,最终导致病猪食欲降低。在猪体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等症状。随着时间流逝,红肿部位将会逐渐形成米粒大小的水泡。如果情况较为严重,水泡面破裂之后还会形成糜烂面。进而引发感染,使得病体蹄壳脱落。还可能存在病猪乳房出现溃疡面和水疱的情况。
幼年期猪体感染病毒后,往往会伴随心肌炎以及急性胃肠炎,导致病猪突然死亡。
5 猪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想要应对猪口蹄疫做好良好的防控,一方面是要加强饲养管理,另一方面要求改善和提高护理工作的水平。对于病猪,应该按照医嘱,使用合适的药剂清洗口腔创面,之后使用冰硼散或者明矾进行处理。而位于蹄部的创面可能引起继发性感染,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应该更加谨慎。红药水处理过后,还要用抗生素软膏进行进一步的抗菌消炎。
5.1加强饲喂管理
在日常喂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则可能会造成猪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猪体染病可能性。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饲喂工作时,应该为猪提供充足的营养。具体而言,可以提升饲料质量,加强饲料存储管理,防止饲料出现霉变等情况。与此同时,猪的日常口粮中还应该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进一步提升猪的免疫力。
5.2加强免疫接种管理
就现状而言,对猪进行免疫接种是防控疫病过程中一个普遍有效的方法。因为猪口蹄疫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力。如果一头猪染病,那么整个养殖场内的猪都会在短时间内相继感染。因此,相关负责人在养殖过程中,应该选择合格正规的疫苗,并且需要参照相关条令,定时对生猪接种疫苗,增加猪体的抗病能力,减小疫病发生可能。我国常用的疫苗是油佐剂灭活疫苗。其注射密度已超过 80%。进行免疫注射后,可以有效减少疫病爆发。一般而言,一年内应确保猪体接种免疫 2-3 次。如果养殖场位于疫情易发区域,负责人还可以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并适当增加每次接种使用的疫苗用量。疫苗接种完成之后,需要检测猪体内的抗体水平。若猪体的抗体浓度仍然达不到 70%,则应该进行二次接种。
5.3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
口蹄疫病毒感染性极强。从前文可知,患病猪体的分泌物、排泄物,甚至呼出的气体中都有可能携带病原体。因此,如果在养殖场内发现病猪,相关负责人应该尽快完成养殖场的隔离工作,并及时对病猪进行药物治疗,避免病毒大范围传播。不同生长期的猪,自身免疫力有所差别,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养殖场可以使用分点饲养的办法。举例而言,分娩和妊娠的猪可以养殖在一个区域内,保育猪可以集中在一个区域,育肥猪与育成猪可在一个区域内养殖。
5.4创造良好的饲养环境
在猪的养殖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必须对养殖区和周边卫生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猪体在健康卫生的环境中生长。具体而言,相关负责人应该定期清理打扫圈舍等相关区域,并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杀菌消毒,进而使得养殖区域拥有较为良好的卫生条件。众所周知,潮湿阴暗的区域更容易滋生病菌,进而使得猪体染病。因此,圈舍等区域应该保持干燥通风,进一步减低疫病的发生可能性。
5.5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
相关负责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其一,需要坚决杜绝外源性的病毒侵入。因此,在引入种猪之前,负责人需要对种猪进行详细全面的检测,确保种猪健康。引入种猪之后,还要对种猪进行消毒、隔离、注射疫苗等,进一步保证种猪不携带病毒,方可转入生产区。其二,在购买种猪时,相关负责人应该尽量避开疫病多发季节和疫病高发区域,防止外源病猪进入养殖场。其三,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观测。一旦发现病猪,就需要迅速反应进行隔离,并进行全方位的消毒。
5.6制定科学的猪口蹄疫免疫制度
首先,猪口蹄疫易发地区,每年需要对猪体进行3次疫苗注射。其次,需要结合养殖场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免疫程序。除去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仔猪还应参考厂家的免疫程序。育肥猪应该在45~55日龄期间,接种第一次疫苗,在80日龄时接种第二次疫苗,在120日龄时接种第三次疫苗。种猪还应间隔30天,再度接种疫苗,其后进行常态化的疫苗接种,一年3次。
结 语
综上所述,猪口蹄疫传染性强,诊断过程需要结合病猪的临床表现确定。虽然其致死率不高,但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对猪的养殖和人的健康均可能造成严重威胁。养殖场负责人必须科学养殖,合理加强防控,牢记“早发现、快隔离、严消毒、小损失”的原则,方能对猪口蹄疫进行有效预防,保证自身利益与人身健康。
参考文献
[1]龚杰.猪口蹄疫的危害与防控措施[J].当代畜牧,2015(29):68-69.
[2]李秀明.试论猪口蹄疫病混合感染的防控[J].农民致富之友,2019(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