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层的透水性强弱是确定水利水电工程防渗设计方案的依据,同时也是评判防渗施工效果的依据。目前衡量地层透水性强弱的常用指标有2个:一个是渗透系数,一个是透水率。关于渗透系数和透水率的关系问题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但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多差别。本文通过构建钻孔压水模型,并对渗透系数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从公式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能给同行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渗透系数;透水率;关系;探讨
1.前言
地层的透水性强弱是确定水利水电工程防渗设计方案的依据,同时也是评判防渗施工效果的依据。目前衡量地层透水性强弱的常用指标有2个:一个是渗透系数,一个是透水率。渗透系数使用范围广泛,从起初的天然土层、岩层,到后来的人造砂浆、混凝土,甚至塑料、金属材料等,基本囊括了所有材料,对其检测主要分为室内试验和野外现场试验两种。透水率(吕荣值)则主要用于岩石地层,通过现场钻孔压水试验测得(基本无室内试验),主要用于与钻孔相关的工程勘察和基础防渗工程中。关于渗透系数和透水率的关系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但研究成果也存在很多差别。本文通过构建钻孔压水模型,并对渗透系数计算公式进行推导,从公式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能给同行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渗透系数介绍
渗透系数一词起源于1856年,是法国水力学家亨利·达西(Henry Darcy),通过对均质砂土进行大量渗流试验研究,得出孔隙介质的渗流能量(水力梯度J,无量纲)与渗流速度V之间呈线性正比关系,即达西定律,公式为“V=KJ”, K定义为渗透系数。渗透系数由渗透介质本身特性决定。达西定律是反应流体在多孔介质内运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从宏观角度描述渗流过程的统计规律。达西定律适用条件是:土体骨架不变形,流态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的层流渗流。
达西定律本文过不多介绍,现以塑性混凝土室内渗透系数试验为例,进行说明。在《水工塑性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303-2013中,塑性混凝土渗透系数试验,是用1组(2个)抗渗试件(上口φ175mm×下口φ185mm×高150mm的截头圆锥体)进行,试件安装在混凝土抗渗仪上,试验时水从试件下口渗入,从试件上口渗出(见图1)。
1-抗渗试件;2-进水口
图1:塑性混凝土渗透系数试验示意图
当试件到达龄期前一天,将试件放入真空饱水装置中进行饱和。达到龄期进行试验时,将试件侧面封闭,安装在抗渗仪上并根据设计要求的水力坡降计算试验水压力,将抗渗仪水压力一次加到计算水压力,直至试件上端面出现渗水(若计算试验水压力下未渗水,则逐级升压继续试验)。用中性滤纸或吸水性好的材料将渗水吸干,同时开始记录时间。将足量的滤纸称重,并覆盖在渗水试件表面,盖上玻璃板,间隔1-2h取出中性滤纸称重,前后2次质量差即为该时段的渗水量。记录连续6个时段的渗水量。以6个时段测值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当6个时段渗透系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超过2×10-n时,舍去最大值和最小值,取其余4个时段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试验水压力按照公式“H=JL”计算,式中,H—试验水压力,用水柱高度表示,cm;J—设计渗透比降;L—试件渗水高度,15cm。混凝土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KT—水温T℃时试件的渗透系数,cm/s;V—时间t秒内的渗透水量,cm3;L--试件渗水高度,15cm;H—试件渗水时的水压力,cm;t—间隔时间,s;A—试件平均截面积,cm2;
3透水率介绍
透水率(吕荣值)多用于岩石地层钻孔压水试验,反应岩石地层透水能力的强弱。透水率单位为吕荣值(Lu)。透水率计算公式为q=Q/PL(Q为流量,单位L/min;P为作用于钻孔试段内的平均水压力,单位MPa;L为试段长度,单位m)。将透水率计算公式中的各参数进行单位换算后,透水率与渗透系数单位相同,均为cm/s。当P、Q、L均取值为1时,得到:1(Lu)=1.667×10-5(cm/s)。单位换算过程如下(按照1MPa=100m水头计算):
4钻孔注(压)水渗透系数试验公式的推导与分析
4.1桩柱体混凝土竖直钻孔注(压)水结构模型
桩柱体混凝土中心竖直钻孔注(压)水试验在竖直方向上因混凝土巨厚,可视为不透水层,注水或压水试验结构模型参见图1与图2。
图1:桩柱体混凝土竖直钻孔注(压)水结构模型示意图
图2:桩柱体混凝土中心钻孔注(压)水法渗水模型示意图
4.2 桩柱体混凝土中心钻孔注(压)水法试验公式推导
根据《水工塑性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303-2013中渗透系数计算公式“KT=Vh/AHt”,结合图1和图2结构,对桩柱体混凝土采用中心钻孔注(压)水法检测渗透系数,有如下计算结果:
(1)渗水距离(渗径)h。h=R-r;(h为原室内渗透系数试验公式中试件高度,即渗透距离;R、r分别为桩柱体渗水模型半径及钻孔半径)。
(2)平均渗水面积A。A取渗径中点连线所形成的圆,在试段长L下构成的圆柱体侧面积,即A=2π[(R-r)/2+r]×L=π(R+r)L,(L为试验段长度)。A也可以理解为渗入面积“2πrL”与渗出面积“2πRL”的平均值,即A=(2πrL+2πRL)/2=π(R+r)L。
(3)将渗水距离h与平均渗水面积A带入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不考虑温度影响),得到桩柱体中心钻孔注(压)水渗透系数计算公式:
“公式1”中,V为时间t秒内的渗透水量,cm3 ;L为试验段长度,cm;H为水压力,cm;t为间隔时间,s;R、r分别为桩体半径及钻孔半径,cm。另Q=V/t,cm3/s,并带入“公式1”则得到“公式2(其中q=Q/LH,单位换算为cm/s)”:
4.3理想渗水模型下渗透系数与透水率公式的对比与分析
将透水率计算公式与新推导的桩柱体混凝土钻孔注(压)渗透试验计算公式(“公式2”)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相似。观察“公式2”还可发现“(R-r)/π(R+r)”是“渗径h/环状渗区平均周长”,而“(R-r)2/π(R2-r2)”是“渗径h2/环状渗区面积”(或理解为桩体横截面上“渗水扩散距离的平方/渗水扩散面积”)。对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当对岩石地层进行压水试验时,将地层视为均匀的桩柱结构透水体(图1与图2模型结构),“渗入水”都均匀的经过透水体成为“渗出水”,且在渗出边界R时水压为0,此时渗透面积取“渗入面积”(2πrL)与“渗出面积”(2πRL)的平均值,由此得到公式2。在“公式2”成立的基础上,当理想扩散半径R较大,而压水孔半径r相对很小时,公式2中“(R-r)/(R+r)”近似等于1,则“公式2”可简化为:
综合考虑,我们是在理想的透水模型中,且取“平均面积”作为“原公式”中的渗透面积,由此推导出“公式2”,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渗透系数与透水率的关系。而实际的透水率公式“q=Q/PL”中并没有体现模型中的“理想渗径R”和“压水孔半径r”的概念。但实际钻孔孔径的大小,又会影响到注入流量大小,从而影响到试验计算结果,很多研究者的试验误差也应来源于此。从另一角度考虑,对岩石地基的压水试验,注水量主要从岩体裂隙或破碎薄弱带渗出(或流出),岩石结构内的毛细孔道渗水量相对较小,甚至在较短的压水试验时间内很难形成渗流通道,也就说无法权衡裂隙薄弱带渗水和毛细孔道渗水的比例。在不了解岩石地层真实结构的情况下,注水扩散理想半径R到底有多大也无从知晓,钻孔半径r相对很小又被忽略不计,所以最终提出了透水率(q=Q/PL)的概念,作为一种综合反应岩石地层透水能力的参数。而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透水率试验中,只考虑水是怎么来的,未考虑水是怎么流走的。透水率公式中的流量Q是“压入流量”,而渗透系数中的Q是“渗出流量=渗入流量”,应从概念上理解和区分。
综上所述,渗透系数与透水率两者在试验条件下发展趋势相同,但概念不同,渗透系数是对较均匀且有渗透尺寸的介质而言,而透水率是对复杂地层的综合考虑,只有将渗透地层视为有边界的理想渗流模型时两者才有某种关系。总之,渗透系数与透水率虽然单位相同,但是含义不同,即便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一定规律性,甚至具有指导工程的实际意义,但从理论上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应注意理解和区分。
5关于渗透系数与透水率关系的其它介绍
在《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中的推荐,当试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下,透水率<10Lu时,P—Q曲线为层流型时,可用下式求算岩体渗透系数:
式中:K-地层渗透系数,m/d;Q-压入流量,m3/d;H-试验水头,m;L-试验段长度,m;r—钻孔半径,m。可见,关于透水率q与渗透系数K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目前人们研究两者的关系也都是基于某种渗流条件下通过q计算K的,各种条件下人们研究的结果和计算公式也很多,但基本都按照渗流规律去研究。实际上岩体内部复杂多样,例如渗水通过大孔道、大裂隙、微裂隙、断层破碎带等,同时岩体自身的复杂毛细孔道也有渗流存在,透水率实际上多半是各种流态的混合形式,所以公式计算结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平均结果。
6结论
(1)渗透系数基本适用于所有物质,并由物质自身特性决定。达西定律适用于物质骨架不变形,流态为层流的渗流。透水率主要用于岩石地层钻孔压水试验,反应岩石地层综合透水能力的强弱,它不考虑流态、渗径及扩散范围,不考虑压水孔径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也不考虑岩石地层的结构及渗水形式。
(2)通过构建桩柱体中心钻孔注(压)水渗流模型,可以推导渗透系数与透水率在理想条件下的关系公式,通过推导公式我们发现,渗透系数与透水率存在某一换算系数,即 “渗透系数=(桩体横截面扩散距离的平方/桩体横截面扩散面积)×透水率数值(cm/s)”,在这种模型假设下,可以便于大家理解渗透系数与透水率的关系。
(3)渗透系数与透水率两者单位相同,在试验条件下发展趋势相同,但概念含义不同,将地层理想化为符合达西定律,且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时,两者存在某种关系,甚至具有指导工程的实际意义,但从概念和理论上说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应注意理解和区分。
参考文献:
1. 《水工塑性混凝土试验规程》DL/T5303-2013;
2. 《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