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于用电的需求在不断加大,以某地地区不同输变电工程相关人员的访谈资料为基础,运用扎根理论并结合不同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的实践经验,经过三级编码识别出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环境风险因素,并形成环境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基于脆弱性的风险量计算方法,对识别出的48个环境风险因素进行风险水平计算,从而进一步识别出关键风险因素。从提高环境风险危害性意识、完善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强化环境风险教育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为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风险识别;扎根理论;脆弱性
引言
输变电工程是风险较小的项目种类,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它的主要环境风险体现在六氟化硫开关设备和电抗器油的应用环节,特别是110kV、220kV变电站的运行中,其内部环境较为繁杂,此时就会增加风险因素的出现几率。因此,一定要总结交流输变电工程环境的风险因素,而后给出切合适的解决方案。
1输变电工程环境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范围包括输变电工程的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输变电工程存在环境风险的生产设施主要包括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各种电气设备故障和输电线路故障等。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存在风险的物质主要有变压器油、六氟化硫、降阻剂等。风险类型有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
2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
2.1基于脆弱性理论的风险量计算
关于脆弱性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定义的多样性为应用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理解和应对脆弱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时,应选择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定义。联合国减灾协调办公室对脆弱性的定义是:脆弱性是给定要素或一系列要素由于发生特定量级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损失的程度,表达为从0(没有伤害)到1(全损),这意味着社会或地区在极端事件发生时遭受的突然和严重的灾祸的程度。风险因素的脆弱性越高,则越容易对系统造成严重、不可挽回的后果;脆弱性越低,则系统对风险因素的承载能力则越强,能够形成有效的风险应对和响应。风险因素的脆弱性通过与风险事件之间的作用,能够影响到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尽管其脆弱性自身并不能导致风险发生。在大多数对于风险的研究中,常将风险量作为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后果的综合,却忽略了系统对于风险事件的承载能力,也就是对风险威胁的抵抗能力和从风险后果中恢复的能力,故本研究在风险量的计算中结合脆弱性理论,以避免过度重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事件损失水平。
基于上述对脆弱性理论的阐述,本研究在对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环境风险进行风险量计算时,认为对特定风险因素而言,系统的控制能力会最终影响风险因素的风险量大小。结合工程实践来说,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该风险因素的可控制性越强,系统对其控制能力越大;反之,该风险因素的可控制性越弱,则系统对其控制能力越小。由此可见风险的可控制性与风险量呈负相关。为方便计算分析,本研究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定义风险量的计算公式为:在风险水平层面,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工程机械尾气排放、施工泥浆废水排放、交通汽车尾气排放、机械设备检修废油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水土流失、焊接烟尘排放、土地占用等环境风险的风险量排名最高,说明在发生可能性、造成损失水平和可控制性3个指标的交互作用下,这些环境风险为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关键环境风险,因此在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应予以格外关注,详细准备相关风险处置预案,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以风险量水平排名前十的风险因素为例做进一步分析:施工噪声排名第一,分析其对应的3个评价指标,该风险的发生可能性和损失水平排名并不是最高,但是风险事件一旦发生,现场管理人员对该风险的控制性比较差,因此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应格外注意该风险;施工泥浆废水排放排名第四,分析其对应的3个评价指标,该风险的发生可能性最高、损失水平也最高,但是可控制性较好,因此可以针对该风险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对环境危害降至最低;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排名第七,其发生可能性和造成的损失水平排名均不高,但是该风险的可控制性最差,一旦发生极难控制,综合其3项指标,该风险水平排名第七;其他排名前十的风险因素,风险发生可能性、造成损失水平和可控制性三者的数据较为均衡。
2.2规划相符性
对于输变电项目,规划相符性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则。目前,很多输变电建设项目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或缺陷。首先,由于目前电网规划环评的执行力度很不够,所以,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相符性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其次,目前绝大多数输变电项目需要经过乡镇,而乡镇关于自己所属地区的发展规划基本没有或者不完善,也就是说,实际上输变电项目建设经过的乡镇没有规划,因而无法说明与规划相符性的问题;再次,目前绝大多数的做法是获得经过地区乡镇规划部门的许可文件,即可认为与规划相符。事实上,严格地讲,这种做法是不符合《城乡规划法》要求的;第四,即使获得了经过某地区乡镇规划部门的文件许可,环评文件中也会很大程度地对许可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不予关注,例如:许可中认为“线路原则上可以经过××乡,但是必须距离××矿区100m以外”,但在环评中却未重视这个问题,甚至现场勘探时,相关人员也不会去这些敏感点察看,更不用说在报告书中精准地体现出来。
2.3六氟化硫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目前对SF6泄漏已具有完备而灵敏的监控手段,在设备制造中和现场安装后,必须进行SF6气体检漏,利用灵敏度极高的定性或定量探测仪检测有无泄漏。变电站运行时,对电气设备中的SF6气体有压力表计、氧量仪、SF6气体泄漏报警仪等装置进行监视,每日至少巡视一次。SF6设备设有效的排风装置,可使泄漏的SF6气体迅速排放,不易聚集。变电站制定有完善的应急措施,并配备充足合格的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服等劳动保护用品,能保证在出现泄漏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根据电力行业相关规定,SF6设备解体或检修时,有严格的操作程序,使用过的SF6气体要进行回收,不得向大气中直接排放。SF6气体用专门的设备回收,以液态形式储存在储气罐或钢瓶中,经过净化和再生处理,可再充入设备中使用。中国电力部门于2007年在多个省网公司开展SF6回收、再利用工作,相应的处理技术和管理机制日趋成熟。
结语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以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环境风险为对象,以现有的输变电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为基础,识别出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环境风险的8个一级风险指标、22个二级风险指标、48个三级风险指标;为了进一步计算输变电工程建设全过程各环境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引入脆弱性理论对研究识别出的48个风险因素进行风险量的计算,从而进一步识别出排名前十的关键风险因素分别是施工噪声、施工扬尘、工程机械尾气排放、施工泥浆废水排放、交通汽车尾气排放、机械设备检修废油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水土流失、焊接烟尘排放、土地占用。电网公司在有关输变电工程建设时,应当着重关注排名靠前的风险因素,便于提前准备相关风险处置预案,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具体而言,可从风险意识、管理机制和技能培训方面建立起多元风险处置系统。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9-02-28)[2019-08-24].
[2]乐云 , 刘明强 , 张馨月 , 等 . 重大工程组织学习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全过程咨询介入机制的业主与咨询方合作视角[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19(2):157-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