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增加,也加大了电力系统的负荷,对电气设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系统运行中,一般是采用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维护,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本文对该技术展开分析,研究目前该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并且实现技术的优化和改进。
关键词: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设备,重要性
引言:高压电气试验技术是判断电气设备的参数和绝缘性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的重要方式,也是电气设备检修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测设备运行状态,准确的判断设备故障,为设备的检修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的技术运用中,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试验出现误差,从而能产生错误结果,无法准确的发现故障和解决故障。所以对于电力系统来讲,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满足供电需求。
1.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送变电线路、供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耗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是完成能源转换,经过输变配将电能供应到用户。电力系统就对整个电能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和调度,确保供电的安全。
而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就是电力系统中的技术之一,是专门针对电气设备检修维护的一项技术。是一种针对电气设备的特性以及绝缘性的试验,在具体的操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对电气设备施加高压、通过施加高电压或其他方式,检测电器设备的特征与绝缘性,是否可以满足电力系统设备的适用标准,是否存在安全故障,是否会影响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能影响整个电力系统[1]。所以对于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绝缘试验,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进行试验,检测其绝缘效果。一方面是要进行绝缘耐压试验,测定出绝缘设备在不同电压下的耐受电压,这是属于一种破坏性的试验。在实际的设备测试中,其结果只有耐受和击穿,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是风险也比较大,而且需要多次试验,在试验中对设备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就比如直流耐压试验,可以通过试验判断故障问题,提高检测的有效性。另外一个就是绝缘特性试验,是在较低电压下进行,不会因为积累效应造成设备损伤,相比较耐压试验,不具有破坏性。在试验中,需要进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照以往记录,确定其是否存在故障等。
二是电气设备的特性试验,主要通过变压器变比测试和直流电阻试验。变压器变比测试,是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主要是验证变压器高压、中压、低压电压比,其验证的目的是要确保绕组各分解电压比在标准范围之内;确定并联线圈或线段的匝数相同;并且判断出绕组各分接的引线和开关连接的正确。在实践操作中,先是在变压器一侧加入380V高压电,连接开关,在某线圈上间接入电压表,测量电压。再将变压器二次接入电压表,测量电压,打开开关,让电压表同时读数,并进行计算,了解变压器变比。直流电阻试验,检验引线、线圈接头、开关焊接质量,检测是否存在短路、断路方法。一般采用电桥法即进行电阻试验。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线的时候要保证其准确性,保证测量的精度与准度[2]。
2.高压电气试验技术问题的重要性
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现代化发展
首先从技术层面分析,高压电气试验技术是电力输送系统安全性和保障,对电气设备的绝缘性和设备特性进行试验检测,更加切合实际,能够准确的检测出电气设备存在的故障,保证设备的安全。而且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电力系统各部分绝缘性研究的专业性,促进了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输送管理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推动了技术发展。
2.2 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完善电力系统结构
从电力运行结构上面分析,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发展,高压电气试验作为电力结构的重要部分。目前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规范,相比较传统的电气设备安全测试技术,高压电气试验技术更加的精确,准确的找出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同时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在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管理中具有积极的作用[3]。就比如对于资源管理,使用该技术对设备的检测,提高了电力输送系统的相关设备的保护能力,相关工作人员也可以及时对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2.3提高电力的应用率
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资源的应用效率。就比如在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运用中,对电力输送外部保证进行试验检测,就比如绝缘性可以防止电流传输中线路之间的传输电波相互干扰,影响传输效率。利用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设备的绝缘性进行分析,确保符合相关的标准,从而能提高电流传输的稳定性[4]。
此外,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设备所开展的绝缘性和特定试验,也为后期的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了保障,提高输送效率,进而提高电力的应用率。
3.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实践和完善
3.1 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实践误差
在电力系统中,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实践运用,并不是完全理想的状态,因为各方面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影响试验结果以及对故障的判断,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严重还会造成停电和安全事故发生。因此,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作为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关系着其安全稳定,要重视高压电气试验技术问题,了解其带来的影响,明确其重要性。
首先是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损耗,从而能出现误差。比如对于一些耦合电路器是通过直接与线路进行连接,一些工作人员为了检修工作环境的安全,会将电容量设施顶部与地面连接,方便检修工作的开展。但是这样的措施方式,在特殊情况下,导致联电现象不容易控制,从而造成介质的损耗。
然后是试验设施没有接地,影响试验结果,比如在实际的试验中,选择TV和TA进行相互转换开展试验,在实际的操作中,被试绕组匝数总和影响[5]。如果没有进行二次绕组接地,就会造成误差的出现。
其次是外界环境导致误差的产生,在对一些大容量设备进行高压电气试验的时候,会受到环境影响,比如温度影响。就比如在进行试验的时候,转子绕组直流电阻的组织一直都不稳定,在经过多次试验才发现,其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造成转子导体出现裂痕,试验结果出现误差。
最后是绝缘带的问题对结果造成误差,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塑料材质的绝缘带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偏差。
3.2 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优化
3.2.1 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误差的解决
针对上述所提出的四种误差,一般所采取的解决方法:
(1)对于介质损耗,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想避免介质损耗所造成的误差,关键在与操作人员,如果要同时使用电容形式的电压互感器和耦合电容器,工作人员可要察觉到附加式电阻被串联到电容器上了。及时的制止,让其不会损害介质。
(2)针对设备没有接地造成误差,在进行试验中,没有对TV和TA实施二次绕组接地,造成误差。那么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确保完成接地工作后在进行TV和TA的试验,工作人员需要严格的把控试验的安全度和数据结果的可行度,通过合理的手段确保接地工作[6]。
(3)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需要结合高压电气试验技术运用的实际情况,结合影响因数,做好试验规划和防御措施。比如对于温度,那么就需要做好温度的控制,时刻关注温度变化,选择最佳的试验时间。
(4)最后是绝缘带的问题,上述提到的塑料材质的绝缘带会对试验结果造成影响,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去除引线外层包裹的塑料外壳。
3.2.2 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发展
为了进一步的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避免误差的出现,在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实际运用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有:
首先是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开始逐渐的实现了信息技术与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融合,提高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逐步的实现在线监测。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善了试验设备的工作效率,提高试验的安全性。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现将电气设备的相关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提高检测的效率,更好的发现故障问题,避免了人工操作存在的误差。利用在线检测技术,改变传统的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电气设备实现智能化的检测,针对检测的结果建立数据库,作为工作人员检测维修的重要依据。
然后是加强电气设备的管理,进一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稳定。从安装开始,对电气设备的运行展开实时监测,对其运行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可以及时的发现,工作人员做好故障分析工作,不仅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维护效果。
最后对于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运用,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最关键在于工作人员,所以还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其专业能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力企业针对高压电气试验操作的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强培训,熟悉掌握相关的技术,明确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还要认识到该技术的重要性。在每一次的试验前,都需要做好试验前准备,清晰操作规范和技术要求。
4.结束语
本次对于电力企业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重要性分析,从高压电气试验技术的概念和试验内容基础上,分析高压电气试验技术对电力系统的重要性,最后电力企业电力系统对该技术的实际运用,结合存在的误差,提出解决措施。在实际的技术使用过程中,需要充分的结合实践,联系实际做好试验。
参考文献
[1]罗江虎.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问题的重要性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08):56-57.
[2]许东生.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中技术要点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19,36(02):68-69.
[3]任万利,武鑫,卢天宇.论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中技术问题的重要性[J].农家参谋,2018(19):235.
[4]张梦,尹彬,王雷.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中技术问题分析[J].科技资讯,2018,16(22):44-45.
[5]宋晓萃,朱珠玛.分析电力系统高压电气试验技术问题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7(33):108-109.
[6]辛志强,刘立娟,徐刚.电力系统高压电气实验的技术问题及改善方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7(19):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