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对策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0期   作者:徐茹晨1 朱益飞2
[导读] 面对旧城改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过去的案例中寻找经验教训

         摘要:面对旧城改造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只有在过去的案例中寻找经验教训,保证在旧城改造之中以人民为主体,充分考虑人民诉求,并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推动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
         关键词:城市规划;角色转变;旧城改造;规划对策
引言
         现如今,旧城改造存在大量问题,政策及制度存在一定缺陷,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总体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旧城改造的关键点,是旧城改造的载体以及终极目标。本文就城市规划角色转变这一大背景下的旧城改造规划展开分析,论述城市规划角色在旧城改造中的重要影响及其意义,并应对相应问题给出一些合理对策。
1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的现实状况
         1.1城市规划角色错位下出现的旧城改造难题
         现实环境下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规划仍然还只在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担任着为政府寻求迅速获得土地收益回报以及投资构建主体收益回报的责任,缺少关于老百姓的生活居住水平等因素地全面考量,所以这就对旧城改造工程的稳步推进带来了许多的阻碍因素。例如,城市规划对改造工程的投入成本及其主体收益目标的评判不精准,造成改造工程通常将目光聚集在城市的黄金地段,阻隔了全市旧城改造的系统性、科学性,阻碍了其协调方面的效能的发挥。值得注意的是,中心地域的开发力度和速率超过平均值,诱发了中心区居住的空心化问题,更严重的改回去占领城市中基础设施方面的用地,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总量一直都处在超负荷运行的状态之下,导致旧城生态状况继续地恶化。部门负责人经不住土地财政的丰厚收益的诱导,许多的政府单位会运用大拆大建的改造手段,而又缺少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以及与四周地域协调发展的考量,由此很容易让城市在短时间内就失去了自身的个性和特色。
         1.2旧城改造中的城市规划角色错位解析
         伴随我国城市可运用构建土地资源的逐步匮乏以及我国“科学发展观”对城市集约化成长的顶层设计,我国许多的城市开发的模式慢慢地从“外围扩张式”演变成了“新区与旧城”共同发展的模式。但是,中国大多数的旧城改造工程都是政府为了获得“土地财政”上的经济回报,优化城市形象的动力下开展的。政府是土地资源价值的收益者,通常比较看重在短时间内的巨额土地收益,把旧城改造期政府应当负责的构建维护项目以及有关成本转移到将来去完成。与此同时,投资构建一方重视的是旧城改造工程的高额投入产出比,政府与投资建设者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最大化,忽视了旧城改造期间关系到的繁杂社会难题以及各个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保存工作。
2现有旧城改造规划经验借鉴(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将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都市旅游景点。其以近现代建筑的标志——上海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在石库门原来仅存的住宅区的基础之上,扩展了其他功能,将这一反映了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屋改变成为集吃喝玩乐等功能的时尚休闲娱乐中心。那里依旧是青砖小路,清水砖墙、乌色漆门以及那一道道窄巷,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时的大上海。但与那时不同的是石库门七十二户房客的喧闹早已被优雅的音乐所取代。在这里,人们能够在休闲娱乐中感受和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在旧城改造中,上海新天地的建成无疑是一个十分优异的例子,建设者将保护与发展相辅相成,利用中国元素加以点缀,在其中加上新时代的符号,将保护和创新发展在新与旧之间互相融合。从上海新天地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经验:
         2.1具有明确开发理念
         石库门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文物价值,在寸土寸金的经济的上海,这一地区就显得更加具有其特殊价值,项目将传统与现代充分融合,完美的安排了个性与共性、人文内涵以及实用价值等多重关系。


         2.2合适规划建设主体
         新天地成功的关键是香港瑞安公司,这是一家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公司,也是上海新天地项目投资方,该公司不论是从新天地的规划还是引进商户,都是由投资方派人操作,当地政府只是提供服务,而非规划建设的主体。
         2.3改造后的特色经营
         以商品流动带动人的流动,再以人的流动促进物品流通,世界的多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形成相互竞争却又相互支持的整体商圈。使得上海新天地在进行旧城改造计划后,不仅仅带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发展机会。事实上,在多年的旧城改造计划当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例如:在社会学领域,主要研究就是旧城改造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旧城改造中常常会出现强拆事件,是由于在这个过中完全政府忽略了对利益主体——当地原著名的尊重,百姓的力量又处于弱势地位,这就使得其在旧城改造当中失去了自己原本应当得到的东西。专家在对这类角色关系的研究中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政府在整个改造中存在着越位情况,在整个改造中占据有主导地位,且忽视了民众的意愿,改造中没有充分搜集各方意见。导致出现了强拆事件。这些之前所出现的情况就应当作为我们在之后的旧城改造计划中应当避免的。
3城市规划角色转变下的旧城改造规划对策
         3.1保证城市规划在旧城改造中发挥作用
         旧城改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美丽的城市,提高城市的形象,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来指导城市的经济文化,交通等多方面的建设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是多方面的博弈,在规划时,我们不仅要满足人民的需求,还应当做好城市规划。事实证明,旧城改造的成败掌握在城市规划中的角色定位之中。在“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推动之下,旧城改造必然呈现出“公共政策”及“公共服务”的走向。作为有关利益协调工具的的城市规划,在老城中心的重建应该更加注重其价值,要注重整体的综合价值,在规划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维护居民的利益以及更加努力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中,我们更加应该不断追求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障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3.2保障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
         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应当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在宏观层面,政府的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不同阶层的利益,从而将整个城市进行宏观规划,注重服务功能在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市场推动发展,在保持整个城市规划的总方向下完成旧城改造。在微观层面,应当协调和解决各方矛盾,尤其是在各种服务设施的改善等方面,真正使旧城改造措施得以真正落实。
         3.3实现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完美体现
         公共政策是城市规划中的又一手段,是指导、规范和控制公共服务改进的一种方式。公共政策主要是确保在旧城改造建设中各类的公共设施,公共物品和公共场所的合力建设。与此同时时,公共政策应监督开发商是否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了违法操作,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城市规划原则的行为。除此之外,居民是城市的主人翁,且在旧城改造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公共政策的建立就应始终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加强城市规划的行政干预,以确保在城市规划中期对市场经济的更大支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
结束语
         旧城改造是关乎广大百姓的民生项目,旧城改造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同时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城市的向往,但是与城市的新区相比,旧城改造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促使我们对城市规划角色转变的旧城改造对策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游涛.城市旧城改造中整体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工程技术研究,2019,4(24):188-189.
[2]张晓雪.解析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规划的几点建议[J].门窗,2019(24):173.
[3]苏志强.解析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规划的几点建议[J].建材与装饰,2019(33):109-110.
[4]唐涵伦.浅谈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的角色转变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住宅设施,2019(10):2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