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计量计价

发表时间:2020/9/4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0期   作者: 1.孙涛 2.蔡坤 3.张百龙
[导读] 为响应国家号召,拥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为响应国家号召,拥护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引导像绿色建筑发展,基于装配式技术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重点及要点,计量方法与工程实例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工程计量、BIM建筑信息三维模型技术应用的新路径,为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装配式、AI、物联网、BIM三维模型、5G
住建部“十三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年,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15%,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推广普及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及智能化的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逐步推广智能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重点及要点
1.1灌浆,首先所有预留的钢筋与预制墙板精确度要达到100%,否则就会影响安装,需要各协作单位共同努力,待安装完毕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灌浆,控制重点在于是否注满、是否有漏注的现象,并实时进行记录。
1.2楼板平整度和坐浆,平整度是坐浆的先提条件,若不能有效控制平整度,坐浆的质量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也加大了材料损耗,所以在建造过程中要动态的对楼面平整度进行观测,为后期灌浆打好基础。
1.3板缝的控制,由于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不同,需要相互拼装,必然会产生缝隙,所以在建造过程中要加强对板的拼接质量。一般情况下,要将缝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导致缝隙的原因有:板与梁的避让、板与柱子的避让、吊装技术水平的影响等,减少主体结构缺陷,是保障装修装修工程的基础,也是降低材料损耗的基础。
1.4内外架防护,安全是永恒的话题,要做到支护系统与施工同步,转角构件能够有效利用,尽量避免周转变形带来的影响,支护系统应安全可靠,施工前应制定支护专项施工方案、合理验算安全支护系数,确保安全生产。
2、装配式建筑的计量方法
2.1、广联达BIM三维模型技术(以下简称BIM)辅助装配式建造
         BIM技术可解决传统建筑工艺中出现的问题,可保证参数精确度,提升各个阶段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减少返工及材料的损耗,节约建设成本。与传统方式对比,一方面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丢失的风险,运用BIM云服务、AI人工智能,可将工程参数信息保存起来。有时,由于涉及的较为抽象不具体,建筑信息在传递和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尤其是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规格不一,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利用BIM技术可以解决此类问题,使数据条理清晰。BIM软件可以对构件信息进行云检查、大数据对比。高效的找出设计缺陷,完善工程参数信息。减少二次修改设计变更的麻烦。装配式建筑技术属于新型推广技术,相关制度不够完善,需要专业技术创新型人才对比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在建造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虚拟施工建造顺序,并实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修改进度方案,调整施工顺序。

BIM比较直观的效益在于可以做到限额领料,节约建设资金成本,发挥资金的时间价值
2.2、装配式建筑计量与现浇式结构的区别
2.2.1钢筋计量,与现浇不同之处在于装配式建筑只需计算梁的上部钢筋(下部为预制构件),板只需要计算面筋及支座负筋(下部为预制构件);
2.2.2混凝土、模板计量,叠合板只需计算现浇部分,叠合梁计算的高度为板厚,预制部分已包含在预制构建中;
2.2.3模板与支模架,依据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流程,装配式部分模板,叠合梁板的模板只需计算未靠墙边梁的现浇高度的侧模,叠合板处不在计算模板;
2.2.4其他墙体,尤其是外墙均包含保温,外墙装饰部分,施工图预算编制中不再另行计算;
3、装配式建筑的计价
3.1装配式建筑工程定额的分为:预制混凝土构件安装、后浇混凝土浇捣、预制钢结构安装、钢结构围护体系安装、预制木结构安装、木结构围护体系安装、单元式幕墙安装、防火封堵隔断安装、槽型埋件及连接件安装、非承重隔墙安装、预制烟道及通风道安装、预制成品护栏安装、成品装饰部件安装等;
3.2装配式建筑的组价
3.2.1人工,以综合工日表现,分为普工、技工、高级工,消耗量包括基本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辅助用工、组织者用工;
3.2.2材料,材料消耗量包括净用量和损耗量,材料场内搬运距离按照300m考虑,设备场内搬运150m考虑;
施工机械台班,台班中考虑了机械幅度差因素,未考虑机械原值小于2000元,使用年限小于一年以内的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小型机械;
4、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的作用
RFID(射频识别技术)能够实现构件的实时定位管理以及信息实时获取等功能,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必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RFID的核心是给构件一个实时监控方法、采集数据的方法,可获取生产信息、供应信息、定位信息、变形信息、平整度信息等等,利用RFID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施工项目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和管理,通过大数据、5G等高新技术手段对构件信息进行共享。各方参建人员可通过共享信息实时掌握构件信息的相关信息。未来,物联网技术将普及工程技术领域,从BIM建模,到构件工厂化施工,所有的构件信息都会通过互联网传递给云端BIM管理者,小到一颗螺丝钉的变化都会被一一记录在云端服务器中,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还不成熟,从行业角度看,物联网技术可以优化产业链管理,便于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总结:积极响应“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标准体系,促进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梳理先进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提高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强化质量与安全管理责任制,发挥装配式建筑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装配式建筑发展未来可期、不负韶华。
参考文献:
1、刘占省等 基于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信息化解决方案{J}施工技术(北大核心) 2018,47(16)
2、杨栋斌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7.(38)
3、刘宁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7,05
作者简介:
孙涛(1983-)男,BIM建筑(市政)装配式产品数据中心主任职务,本科学历,研究方向:BIM装配式软件开发与应用;
蔡坤(1987-)男,总工程师职务,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装配式三维模型技术的应用、测量学、智慧城市建设等;
张百龙(1988-)男,质量成本控制部主任,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装配式施工技术与BIM应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