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作为主要的论述对象,深入分析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德育教育不足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小学生德育水平逐步下降,出现诸如缺乏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好学之心、向善之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一、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
1、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联系不够紧密
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将语文的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分离开。换言之,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提升的都是自己的人文知识,但更为重要的人格素养却没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显然,将教育的实用性和人文性分离开,过于重视教书却没有实现真正的育人,这显然是一个普遍性的大问题。如果教育从业者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这也给他们的人格发展埋下祸患和隐忧。
2、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如同学生的主心骨,小学生年幼无知,需要教师的启蒙和教导。不仅仅是学习和知识层面上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格和操守层面的。教师不仅仅应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懂得将自己所学到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人格素养,成为一个真正懂得关心他人、热爱学习、尊敬师长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但当下很多语文教师只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表现。如果一个学生不能默写正确一首古诗和一个生字,教师就会相当不满,但却不够重视学生在人格层面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人格如同一个木桶,如果木桶本身出现了问题,那么无论教育者将多少知识之水倒入其中都会流出,不能真正滋润他们的心田。所以在学生人格的培养上,教师不能不高度重视。
3、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呈下降趋势
由于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道德滑坡现象也日益严重,轻者不尊重教师,在和同学的相处中以自我为中心,严重者,甚至顶撞辱骂教师,轻侮欺负同学校园暴力事件呈现出低龄化的特点。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吃透教材内容,做好德育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要钻研教材内容,做好教学设计,向学生传授语文读写最基础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一个外国的小故事。在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苦的小男孩,在某一晚上的短暂相处中,贫苦小男孩的一言一行都强烈地震撼着保罗的心,让保罗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这一高尚品质。笔者在备课时充分理解教材用意,针对小学中年级十一岁左右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设计了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人物语言和神态等描写,充分体会人物的情感和课文的环节,设想你想成为课本中的哪一位主人公,是哥哥还是弟弟或者是保罗,以此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把“爱”和“给予”的理解推向了高处。
2、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进行品德教育
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识字是其中的基础内容。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便可以一边引导学生认识字形,一边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汉字“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们讲解该字的字形和读音,之后再向学生提问: “大家谁能用这个汉字组词啊”许多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包括“砍柴”、“砍树”以及“砍瓜切菜”等,但是有些学生却组了“砍杀”和“砍人”等词语。对于这一结果,教师先要对其回答予以肯定,之后再进行提问:“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随便砍别人吗?这一行为是否正确?”学生们在听到教师的提问之后,便发现自己的想法存在问题,从而开始尝试组一些其他词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而且还能完成品德教育工作。
3、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对语言文字把握运用的技能,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充分利用优秀课件,利用声光电教具,在情景教学中展示大好河山的美丽,展示自然现象的神奇,展示科学成果的发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小学课本《桂林山水》的授课过程中,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展现出桂林山水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进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使学生在欣赏优美风光的同时,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小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高尚情怀。
4、在反复朗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这就是说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写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渗透要力求得法
所谓“得法”,就是要做到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课文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宏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会做人原则;识别“真假”、“善恶”、“美丑”,明辨是非,申张正义。善于诱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其境,领悟其情,从而得到教育。
(2)要切实注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因为小学生年龄小,爱动、好奇,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奇想,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认识活动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形象。所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充分运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操作感知,观察教学图片和课文插图,体验教材内容情节等多种途径,努力使德育渗透得生动、形象,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应着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创设情景,借助“情感动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
5、持之以恒,积善成德
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做一两件好事,而是能够将自我的善行保持下去,从而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美德,这种人格和美德会伴随着他们终身。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持之以恒的极端重要性,唯有真正做到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美德,而不是将一两种美好的行为作为应付教师的表面功夫。想要帮助学生提升其外在行为,教师首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内在人格,因为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改变而起作用的。
三、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
1、加强家校沟通
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统一的思想认识,也在沟通中完善对学生的了解。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出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少有家长能够经常到学校进行互动谈话,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针对几十名学生的家长做面对面沟通。这就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微信群、QQ群的功能进行实时性的沟通。而教师在沟通过程中也要注重沟通艺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建立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除此之外,沟通的进行可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校园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动态。
2、开展家校活动
家校共育的开展需要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家长、教师、学生有共同相处的机会,通过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理解,也让家长能够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家校活动的组织需要阶段性的开展,而其中的内容则是以学生的特长展示为主。比如文艺活动、文化传承活动、运动会、公开课等,让家长的教育思想能够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能够尊重学生的主观想法,并认可学校教育,达成素质教育的共识。
3、指导家庭教育
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理论化的情况,受几千年的文化影响,在思想上以管教、严厉地批评为主,这种传统的教育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指导家庭教育,普及新时期的教育思想理论,注重方式方法的培养,以使家庭教育能够与学校教育共同作用,构建健康成长环境。同时,家校共育在文化教学中的开展需要完善教学组织。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家庭实践的作业,让知识学习可以在家庭中得到表现,布置家庭中的合作学习项目,让家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不能单纯将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方面,还需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透过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由此而言,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非常重要,能够使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得到增强,道德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可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昌亮.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5).
[2]杨晓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0):141.
[3]张红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德的教育探析[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7):139.
[4]路鲜花.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微[J].学周刊,2013(29)
[5]宋建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6).
[6]姚琴.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