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体系逐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教学。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语文比较枯燥,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相比于学习语文,他们往往更热衷于学习专业的技能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就实际情况而言,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自初级中学,并且是学校中学习成绩较差的一部分。他们不喜欢学习,认为文化课的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出于对自己的未来考虑,他们不得已选择中职学校,为的也只是能够在学校里学得一门手艺,将来能在社会上立足。中职学校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无趣,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效率得不到有效保障。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积极融入信息技术,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还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人才。
1 语文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1.1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进入新时代,国家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这表明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时代的优势,在课堂中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现在的教学系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主体。具体表现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在课堂只是单方面地对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模式单一,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较差。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则表明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需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导权。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刺激学生的记忆系统;再辅助教师的讲解,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1.2适宜新时期人才市场需求
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语文学科的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让语文素养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并且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中职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情境。在这种高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有效地开展学习和探究活动,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实战模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提高自身素养。
2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2.1 鼓励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有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上,教师要能找寻知识的重难点,进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考虑到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方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学习;教师再根据知识的难易情况设计相应的讲解方案,让学生有针对地学习;课后还需要根据课堂情况布置相应的习题。例如,对于《琵琶行》这一课,教师的重点应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著名的琵琶曲,感受其魅力。再结合课本的相关描写,赏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进而做到有针对地学习。
2.2让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讲解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师生间互动、能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具体可使用探究性学习中的情境探索学习模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置学习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并使学生根据亲身感受对问题的进行探究。例如,为了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认真处理人物的动作、形态以及语言,能够和课本人物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完成对问题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3 结语
在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表现为:可利用多媒体来使学生完成有针对性、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应用这一教学模式不仅符合国家的新课标要求,还能为社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基于此,中职教师应该积极践行这一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颜静霞.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与方法[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8(03):165-166.
[2]孙国甫,庞蕊.信息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平顶山市财经学校为例[J].中国培训,2017(11):45-46.
[3]李晓华.课堂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176-178.